中医药治疗疮疡简况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陈琼[1];张燚[2]
摘要:
疮疡外部形态可分为肿疡和溃疡,不同阶段形态、用药不同,外用药为主。治疗不外乎消、托、补三大法则。包括局部用药与复方(清热活血化瘀、除湿排脓、敛疮收口),其他(单味中药、外用药实验研究、灸法、针刺等)。疮疡初期,皮肤表面红、肿、热、痛,高于皮肤表面,即肿疡成型期,主要消、托、补中消;中后期疮疡除湿排脓,袪腐生新。初期内服药物:黄连、黄柏苦参夏枯草、龙胆草等清热解毒,配红霉素、金霉素软膏等消肿止痛。疮疡早期失治到达中期肿疡,应尽早切开引流使脓毒排出,托、补结合,配针灸;疮疡后期素体虚弱,补法合除湿,配生肌膏袪腐生新。
疮疡 , 肿疡 , 溃疡 , 袪腐生新 , 消 , 托 , 补 , 清热活血化瘀 , 除湿排脓 , 敛疮收口 , 单味中药 , 药实验研究 , 灸法 , 针刺 , 中医药治疗 , 综述
下载全文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