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久则形体消瘦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对消渴病病机的认识传统上一直认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灵枢*五变》篇:“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消瘅即五脏脏真不足在消渴病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随着中医理论及临床的发展,对消渴病病机的认识也日趋深入,现结合《内经》中有关论述及后世医家之说,对其病机作如下探讨。
1 心脏与消渴的关系
心主神明,主血脉。《医宗己任编*消症》“消之为病,源于心火炎炽……然其病之路,皆由不节嗜欲,不慎喜怒。”说明了心与消渴病发病的内在联系。《临证指南医案*三消》“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渴大病。”《续名医类案》载喻嘉言治朱麟生消渴案,后渴少止,反加烦躁,足膝痿弱。喻氏处以茯苓丸加犀角。有医者曰:肾病而以犀角、黄连治心,毋乃倒乎?喻氏云:肾者胃之关,胃热下传于肾,则关门大开,心之阳火,得以直降于肾。《经》曰:阳精所奉,其人夭。今病者心火灼肾,燥不能濡,用犀角、黄连入肾,乃治其下降之阳光,岂为倒乎?服之果效,因更地黄汤加犀角,肌泽而起。由此可见,从心论治也是消渴证治之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