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豚鼠分泌性中耳炎前后咽鼓管的组织形态学变化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马兆鑫;陈旭辉;李明;黄平;曹奕;蔡建峰
摘要:
目的研究肺表面活性物质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作用,为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探索新的途径.方法采用灭活的肺炎链球菌鼓室内注射,建立豚鼠分泌性中耳炎的动物模型,鼓室内注射肺表面活性物质1周后检测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反应阈的变化,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前后咽鼓管黏膜光镜和电镜下的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豚鼠鼓室内注射灭活肺炎链球菌悬浮液5 d后:鼓室积液,鼓膜浑浊,光锥消失,ABR平均(±s)反应阈由正常对照组的(14.0±3.1)dB提高至(45.0±5.7)dB;豚鼠咽鼓管黏膜层增厚,黏膜面有无结构的红染物覆盖,纤毛排列紊乱.经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1周后:鼓室积液减少或消失,ABR平均反应阈由(45.0±5.7)dB降低为(23.5±6.3)dB.t检验分析,造模组与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组反应阈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豚鼠咽鼓管黏膜层变薄,纤毛排列较整齐,朝向鼻咽侧.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对豚鼠分泌性中耳炎有治疗作用.
肺 , 表面活性物质 , 治疗 , 豚鼠 , 分泌性中耳炎 , 前后咽鼓管 , 组织形态学
下载全文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