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与产量的短期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王丹丹[1];周亮[1];黄胜奇[1];李成芳[1];曹凑贵[1]
摘要:
为探明耕作方式和小麦秸秆还田对稻田表层(0~20cm)土壤活性有机碳(LOC)、碳库管理指数(CPMI)和作物产量的短期影响,于2011年在湖北省随州市均川镇,设置了免耕(NT)和翻耕(PT)两种耕作方式以及6000(SR3)、4000(SR2)、2000(SR1)、0kg·hm-2(SR0)4种还田量。结果表明:相对于翻耕,免耕显著提高水溶性有机碳(WSOC)23%~68%(P〈0.0001)、微生物生物量碳(MBC)21%~40%和易氧化态碳(EOC)10%~63%(P〈0.0001),但不影响颗粒态碳。相对于秸秆不还田处理(SR0),SR2和SR1显著提高WSOC37%~74%(P〈0.0003);EOC含量随还田量增加而增加。对CPMI的影响,耕作处理表现为免耕〉翻耕,秸秆还田处理为SR3〉SR2〉SR1〉SR0。处理SR3、SR2和SR1比SR0分别使产量提高了7.7%~16%、17%~35%和23%~28%。线性相关分析表明,WSOC与产量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表明土壤水溶性碳对短期土壤管理措施的改变反应敏感。
秸秆还田 , 土壤活性有机碳 , 碳库管理指数
下载全文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