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法在儿科的临床运用

《中医研究》 杨之早[1];杨纲领[2]
摘要:
医者囿于小儿“四不足”,尤其是“脾常不足”畏用下法。临床实践证明,运用下法,只要辨证准确,运用时机得当,屡获事半功倍之效。现不揣浅陋,列举数例,试陈管见,谬误之处,敬请指正。高热惊厥王××,男,1岁半,发热4天,体温39℃,曾给以西药消炎、解热及中药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之剂治疗,服药后汗出热稍减,旋即又见高热,继而惊厥。面色潮红,烦躁,哭闹,身热灼手,尤以手心,腹部为甚,舌质红,苔黄厚腻,腹胀,大便三日未解。此乃素有宿食,外邪入里化热,上扰神明。急宜通腑泄热,熄风镇惊。给予清热散(本院协定方,下同)5克,牛黄散4克,镇惊散3克,芒硝4克,混合均匀,分4包,每日2次,每次1包水煎服。是夜泻下恶臭大便甚多,次日热势大减,欲求饮
泻下 , 发热/中医药疗法 , 咳嗽/中医药疗法 , 黄痘/中医药疗法
下载全文

相关文献

  • 肝胆湿热致黄疸质疑

    从古代医案数据库的统计发现黄疸病常见症状"目黄、身黄、小便黄"的常见临床证型、病因或病理结果、用药都分别是"脾胃湿热"、"内湿"、"茵陈蒿";"肝胆湿热"不是中医肝病的常见证型,且仅出现于西医学引进中国以后的近代医家的诊断.所以"肝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