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治痰法演化对二陈汤组方立意的影响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彭欣;秦林
摘要:
二陈汤方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以下简称《局方》)。药用半夏、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炙甘草一两半,生姜七片,乌梅一个。用于“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1]”。该方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善治痰证,被后世称为“祛痰之通剂”。全方药仅六味,配伍却体现了健脾和胃、理气渗湿的治痰大法。该方虽为宋人所制,但若推其渊源,则当始于汉唐。其制方立论反映了汉代中医经典及魏晋、隋唐代表医著对治痰法则和祛痰方药的认识过程。 1 《内经》、《金匮要略》对二陈汤组方的影响   二陈汤源于《内经》、《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立法,为历代医家所共识。如《张氏医通》云:“此方本《内经》半夏汤及《金匮》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方而立,加甘草安胃,橘皮行气,乌梅收津,生姜豁痰,乃理脾胃、治痰湿之专剂也”。细究其立法主旨与《内经》、《金匮》的源流关系,有以下三个方面。
治法 , 二陈汤 , 痰湿 , 组方
下载全文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