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针灸方法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疗效的比较

《针刺研究》 黄国付[1];张红星[1];徐祖森[2];李建武[3]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针灸方法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的疗效。方法:通过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将189例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5组:基础针刺组、铺棉灸组、火针组、叩刺拔罐组、西药组。基础针刺组取阿是穴(围刺)、夹脊(电针)、支沟(电针)、后溪(电针),铺棉灸组、火针组、叩刺拔罐组在基础针刺组的基础上分别施以铺棉灸、火针、叩刺拔罐,西药组口服盐酸伐昔洛韦胶囊(300mg/次,2次/d)、维生素B,(10mg/次,3次/d),均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10d。比较不同方法治疗前后疱疹评价指标(包括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疼痛强度的变化和综合疗效。结果:在疱疹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和综合疗效方面,5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组患者疼痛强度比较,治疗第1—6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第7—10天4个针灸组均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而4个针灸组间比较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结束时的疼痛强度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种针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疗效基本相当,在疱疹止疱、结痂、脱痂时间及综合疗效等方面与西药疗法无明显差异,但在治疗第7天以后镇痛效果优于西药。
带状疱疹 , 针灸 , 临床疗效 , 视觉模拟评分 , 疱疹变化
下载全文

相关文献

  • 鼻中隔穿孔手术前后鼻腔生理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鼻中隔穿孔(NSP)手术前后鼻腔生理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NSP患者60例。根据鼻内镜检查结果将其分为小穿孔组(〈1 cm,18例),中等穿孔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