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刍议: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美苑》 杨北
摘要:
关于形神之辩证关系,原是中国哲学史上和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重大学术问题。1989年版《辞海》修订本云:“形神①中国哲学术语。指形体和精神的关系。如庄子提出‘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庄子·知此游》)之说。荀子肯定有形体才有精神。以后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发展了荀子的命题,如汉代桓谭、王充等针对汉代流行的谶纬迷信,先后提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新论·形神》),‘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论衡·论死》),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原则。南北朝时期,形神问题成为哲学争论的中心。范缜作《神灭论》,论证‘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还用‘刃利之喻’来论证形神关系,驳斥了佛教认为人死灵魂不灭的迷信思想,基本上解决了形神关系问题。清初医学家王清任提出‘脑髓’说,一扫‘心为虑本’的传统观点。近代章炳麟则根据近代理化知识对人的生死等作了新的解释,比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神观又前进了一步。②中国古代美术概念。指形体与神采。常用以评价诗文、书画。一般认为神寓于形,以形显示形象和创作主体精神、气质,神似高于形似,既要求‘形神兼备’,又可以‘离形得似。’” 美学概念的基础是哲学思想。所以,要想弄清美术概念,?
形与神 , “离形得似” , 形神观 , “不似似之” , 形神关系 , 哲学思想 , 辩证关系 , 朴素唯物主义 , 中国美术史 , 形似与神似
下载全文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