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在儿科杂病中的运用

《浙江中医杂志》 高惠玲
摘要:
笔者近年来运用古代医家所提出的“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理论,治疗儿科临床中的多种杂病,每获良效。现举例如下。 1 单咳 江某,女,7岁。单咳2月有余,时轻时重,病变过程中无外感迹象,曾先后服用再克、再林、罗力得及金果饮、草珊瑚等药,效果均不佳。诊见单咳,有口臭,大便先干后溏,双目有红筋,咽后壁滤泡增生,充血不明显。苔薄黄中腻。证属肝经郁火,侵犯肺脾,治拟清肝柔肝、健脾止咳。处方:焦山栀、炒白术白芍、钩藤、生地党参茯苓各10g,生牡蛎20g,黄芩丹皮当归各6g,甘草3g。5剂后,单咳之声大减,效不更方,续服5剂而愈。 按:单咳指咳嗽为单声,并无痰声,虽非连咳,却频频清嗓。该患儿双目红筋,口臭及大便先干后溏之症,实为肝火郁盛之象,方中选用生地白芍当归、焦山栀、黄芩丹皮等清肝柔肝;辅党参茯苓白术健脾;佐钩藤、生牡蛎平肝潜阳;甘草调和诸药,不止咳而咳自止。
肝脾论治 , 咳嗽 , 头痛 , 尿频 , 中医药治疗 , 儿科 , 杂病
下载全文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