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致病机制与治疗的关系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董宗祈[1]
摘要:
人体感染肺炎支原体(MP)后体内先产生IgM,然后产生IgG、sIgA,通过检测MP-IgM发现在婴幼儿初次感染MP时效价不高,成为无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可因反复MP感染致MP-IgM等抗体效价逐渐增高,且出现临床症状。并可引起宿主细胞膜抗原结构的改变,产生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炎性介质,酸性水解酶、中性蛋白水解酶和溶酶体酶等,导致多系统免疫损伤,出现肺及肺外多器官损害的临床症状。激素可用于阻断免疫学发病机制,对急性期病情发展迅速且严重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或肺部病变迁延而出现肺不张、肺间质纤维化、支气管扩张或肺外并发症者有作用。应用激素时注意排除结核等感染。本文对MP感染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肺炎支原体 , 发病机制 , 治疗 , 儿童 , 阿奇霉素
下载全文

相关文献

  • 阿奇霉素联合丙卡特罗治疗儿童哮喘并发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儿童哮喘并发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发病情况及使用阿奇霉素联合丙卡特罗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0年10月117例儿童哮喘者,筛选并发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42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