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五体痹与五脏痹

《河南中医》 张昭[1];范为民[2];李艳[2]
摘要:
五体痹与五脏痹的发病关系及证候表现体现了五体合五脏的理论思想。在病因病机中强调正虚邪实是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季节气候也与疾病的发生有关,体现了五季与五脏、五体的相合关系。五体痹不愈,复感外邪,导致五脏痹。一种五体痹可导致多种五脏痹,并且五脏痹之间也相互传变。五体痹预后较好,五脏痹预后较差。
五体痹 , 五脏痹 , 筋痹 , 脉痹 , 肉痹 , 脾痹 , 骨痹 , 肝痹 , 心痹 , 肺痹 , 肾痹
下载全文

相关文献

  • 浅谈《内经》五体痹与五脏痹发病关系

    《内经》认为:五体痹反复发作不愈即内传于所合的脏。现代临床发现:除五体痹反复发作不愈内传于所合的脏的一般规律,还存在一种体痹内传于多个脏器的情况。本文通过对经典文献和现代临床发病情况的整理,就《内经》五体痹与五脏痹的发病关系进行探讨。
  • 五体痹与五脏痹传变规律探讨

    五体痹是邪气聚集于肢体经络所产生的一类疾病,根据感受邪气的季节和部位分为皮痹、肌痹、脉痹、筋痹和骨痹。五脏痹是淫邪之气久而未愈内舍于脏腑所产生的一类疾病,根据受累脏腑分为肺痹、脾痹、心痹、肝痹和肾痹。《内经》中所言:"五体皆合于五脏"...
  • 除痹汤治五体痹83例临床观察

    《内经》记载的痹证名称多达40余种,可按组织部位命名归纳为体痹(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等五种)、脏痹(肺痹、脾痹、心痹、肝痹、肾痹、肠痹、胞痹等)和其它痹(喉痹、胸痹等)三大类。因病位不同,临床表现有很大差别。治疗难度较大,避免...
  • 读《内经》痹论篇“三痹”、“五体痹”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