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性人野生型p53基因转染导致兔动脉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

《中华医学杂志》 陈文强 [1];张运 [1];张梅 [1];季晓平 [1];林晨 [2];朱永锋 [1];张伟 [1];王荣 [1];刘彦 [1];姚桂华 [1]
摘要:
目的建立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的动物模型.方法 64只雄性纯种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A组(54只)与B组(10只),A组用球囊损伤腹主动脉+高脂喂养10周,B组仅给予高脂喂养10周.于8周末将A组随机分为A1和A2两个亚组,在腹主动脉斑块形成处分别转染携带人野生型p53基因或LacZ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2周后A1(p53基因)和A2(LacZ基因)组各处死10只,观察斑块自发破裂情况.分别给予余下的兔中国斑点蝰蛇毒(CRVV)和组胺药物触发斑块破裂,然后将兔处死取出腹主动脉进行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实验开始及处死前进行血脂检查.结果 A1组转染p53阳性细胞数比其他两组明显增加(分别为32.4%±10.2%,15.8%±3.6%,16.2%±6.7%,P均<0.001),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分别为2.5%±0.8%,1.0%±0.3%,0.9%±0.4%,P均<0.01),斑块纤维帽显著变薄(P<0.05),血管平滑肌细胞减少,巨噬细胞聚集, 药物触发后有12只共20处发生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A2组中,药物触发后仅5只7处发生斑块破裂.B组未见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结论应用外源性人野生型p53基因转染动脉硬化兔可导致斑块的不稳定性,药物触发后出现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这为研究不稳定性斑块建立了可靠的动物模型.
外源性人野生型基因 , p53基因 , 基因转染 , 动物模型 , 动脉粥样硬化 , 血栓形成
下载全文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