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蜱类作为莱姆病传播媒介的研究概况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孟向红 [1];刘增加 [2];黄复生 [3]
摘要:
莱姆病(Lyme disease)又称莱姆包柔体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因首次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莱姆镇发现而得名.由于本病分布广、传播快、致残率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已被世人所重视,并对该病的病原分子生物学、传染源、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临床和治疗等研究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取得了可喜的进展[1-3].其中在莱姆病传播途径的调查研究中发现,莱姆病多数是被蜱叮咬后在其伤口处引起环状红斑,然后转移到心脏、神经系统等,后期出现莱姆病关节炎.Burgdorfer等1981年在美国纽约附近莱姆病流行区(Shelter)岛上,从达敏硬蜱(I.dammini)体内发现螺旋体,当时暂定为Ixodes dammini螺旋体.用感染蜱叮咬新西兰白兔,70~84 d后试验兔的皮肤上全部出现红斑,经间接免疫荧光测定,病兔血清抗莱姆病螺旋体均为阳性,提出从达敏硬蜱体内发现的螺旋体是莱姆病的致病因子.之后,国内外有关学者做了较系统地研究,证实硬蜱在莱姆病的流行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
中国 , 蜱类 , 莱姆病 , 传播媒介 , 传染源 , 传播途径 , 生物学特点
下载全文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