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例肝母细胞瘤治疗回顾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刘江斌[1];吕志葆[1];董岿然[1];李凯[1];肖现民[1]
摘要:
目的回顾涉猎肝母细胞瘤(HB)的治疗经验,探讨影响疗效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分析15年间75例HB的临床资料,按时间先后分为Ⅰ组(1990年1月至1998年12月,32例)和Ⅱ组(1999年1月至2005年1月,43例)。Ⅰ组的化疗方案为ICE+A等多种方案,Ⅱ组统一参照日本小儿肝肿瘤研究组的JPLT-1方案进行规范治疗。对各临床、病理参数进行Kaplan-Meier单因素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52个月(24~156个月)。Ⅰ组术后2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43.6%和21.9%,Ⅱ组分别为81.4%和72.0%,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组术后2年和5年无瘤生存率为37.5%和15.6%,Ⅱ组为74.4%和62.5%,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分析提示PRETEXT分期、血清AFP在术后2个月内降至正常、肝硬化、腔静脉和门静脉瘤栓、肿瘤多灶性、规范化疗方案、根治性肝切除术(手术切缘距肿瘤2cm以上)是HB的预后指标;Cox模型多因素分析则提示PRETEXT分期、腔静脉和门静脉瘤栓、肿瘤多灶性、规范化疗方案、根治性肝切除术是影响HB预后的因素。结论规范化综合治疗可使HB的疗效显著提高,根治性手术切除和完备的术前、术后化疗是提高HB患儿生存率的关键。
肝肿瘤 , 肝切除术 , 预后
下载全文

相关文献

  • 小儿肝母细胞瘤临床病理与预后因素的研究

    对23例小儿肝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病理学改变与预后的关系。本组肿瘤均为手术切除标本,用组织化学HE染色和免疫组化AFP检测。结果表明,该肿瘤病理形态特点为瘤体大,最大直径45cm,主要成分为胚胎性肝上皮组织,部分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