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多因素转归的临床研究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学报》 李济华;初宪华;赵军;朱霈;田玉民
摘要: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发生机制,及转归相关因素、相关程度.方法:分析比较226例患者术前、术后角膜曲率,屈光状态,视网膜对应情况,及远、近立体视觉和眼外肌超微结构及VEP等.结果:(1)术后12岁以下与13岁以上视功能恢复差异有显著性;(2)226例手术前有不同程度的近立体视觉147例,术后改善41例,术后近立体视觉重建有明显改善(P<0.05);(3)术前术后同视机I、II级功能重建差异有显著性(P<005);(4)观察术后不同时期的角膜屈折力,斜视手术.尤其是儿童,在同一只眼行水平直肌后徙加缩短,术后7周内角膜水平经线屈折力有变化,7周后这种变化恢复原状,而儿童在一只眼行水平直肌后徙和成人水平肌加强和减弱手术,对角膜屈折力无影响;(5)术前术后视网膜对应情况差异有显著性(P<0.05);(6)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眼外肌,可见内直肌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变性,部分外直肌有纤维化的病理改变;(7)VEP检查:术前VEP测试时能控制正位组与不能控制正位组均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能控制正位组术前术后VEP均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8)影响功能治愈的相关因素: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取决于病程及发病年龄,发病年龄越小,病程越长,对双眼视觉损害越大,术后恢复越差.结论:(1)年龄越小,发病时间越短,不易形成异常视网膜对应,而术后对于形成的异常视网膜对应易恢复正常;(2)手术对重建间歇性外斜视双眼视觉功能有显著疗效.术前同视机融合功能损失最早,手术时机以同视机融合功能损失为指征;(3)融合功能发育不全是间歇性外斜视发病机制的主要因素;(4)内直肌在超微结构上不同程度的退化变性及部分外直肌的纤维化的病理改变是产生共同性外斜视的可能原因.
转归 , 外斜视 , 视觉 , 外科手术 , 多元分析
下载全文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