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山夫登堡沙门菌流行特征和分子分型研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许学斌[1];袁政安[1];金汇明[1];肖文佳[1];顾宝柯[1];陈敏[1];冉陆[2];刁保卫[2];崔志刚[2];扈庆华[3];阚飙[2]
摘要:
目的分析上海市2006—2007年山夫登堡沙门菌分离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追溯2002--2007年山夫登堡沙门菌食品分离株的来源;对2005--2007年从腹泻病例分离的山夫登堡沙门菌进行生化和hilA、invA基因表型鉴定、药敏试验、Riboprinter (RP)核糖体分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结果2006年山夫登堡沙门菌列上海市非伤寒沙门菌监测确认病例第3位,2002--2005年的食品分离株主要源自猪和牛肉制品。所有腹泻病例分离株除四环素(75.6%)外对其他抗生素均有较高敏感性。经RP和PFGE分子分型将硫化氢和hilA、invA基因全部有和无的两组菌株分别归属两类在遗传学上相对独立的克隆族。34株腹泻病例分离株分为16种PFGE带型,以同源程度较高的4型(4株)、5型(1株)、6型(6株)、7型(1株)共12株菌和11型(3株)、17型(5株)、23型(5株)共13株菌等优势带型聚类成2个克隆族。结论2006年上海市山夫登堡沙门菌感染病例是经过一定时间积累演变,由2个不同表型PFGE克隆族菌株构成较为少见的多点暴发。2007年病例大幅减少和未监测到同一时期食品污染源的结果表明,菌株存在遗传克隆的不稳定性和传播途径的复杂性。
山夫登堡沙门菌 , 脉冲场凝胶电泳 , Riboprinter , (RP) , 分子分型 , 多点暴发
下载全文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