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与副伤寒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本病分布中国各地,常年散发,以夏秋季最多,发病以儿童,青壮年较多。临床上以持续高热、相对脉缓、特征性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伤寒主要的病理特征是全身网状内皮系统的增生反应,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的病变最为显著。副伤寒,分别由副伤寒甲,乙,丙杆菌引起。它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与伤寒相同。
是否属于医保 | 非医保疾病 |
---|---|
发病部位 | 肠;全身 |
传染性 | 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接触传播,粪口传播,虫媒传播 |
潜伏期 | 8~10天 |
潜伏期表现 | 疲乏、头痛、头晕、畏寒、低热等 |
多发人群 | 所有人群 |
相关症状 | 稽留热;不规则热;肠出血;腹部不适;反应迟钝 |
并发疾病 |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 |
就诊科室 | 传染科 |
治疗方法 | 药物治疗 |
治疗费用 | 市三甲医院约(3000;――;8000元); |
治愈率 | 70% |
相关检查 | 血常规;疟疾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伤寒、副伤寒血清凝集试验(肥达氏试验,肥达反应,Widal);血液及骨髓细菌培养;伤寒胶乳凝集试验;肥达氏反应 |
常用药品 | 氯霉素胶囊;阿莫西林胶囊;阿莫西林片 |
伤寒与副伤寒吃什么药好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