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互联网的六大猜想:除了渠道增加和营销变革,还有什么?
自从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迅速成为年度热词,但又因为无法立刻运作,以至于才3个月光阴就被冷落了,我们依然埋头奋斗在税控改革、二次议价、药占比等现实烦恼中。
总理强调“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互联网怎么让经济飞起来?互联网具有打破经济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等特点。而传统医药产业正是依赖信息和技术不对称产生的高倍率空间、市场不平等地位获取了超过普通商品的附加利润。
医学体系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传统医药产业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流通方式和服务方式将被改变,医疗服务的速度和方式被重新规划,大数据、精准医疗云计算、物联网与互联网一起提高医疗协同与效率,助推健康智能管理,提升用户体验。
互联网+医药将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笔者上月参加一个新挂网临床产品招商会,现场药商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笔者抽空向很多人问了一个问题:“互联网+(营销)给医药带来了什么好处?”大多数朋友的回答集中在两点:1增加了医药电商渠道,有的厂家已经把网(微)店列入公司营销架构规划;2.更主动、更有针对性的广告媒介。
“互联网+”就给了我们这些?网销和微信公众号宣传确实是“互联网+”带来的产品,但这只是一种最初级的产品,“互联网+”将为医药行业带来一场产业革命。
猜想一:全国甚至全球医疗技术最强的网上医院。
您可以用手机APP预约门诊医生,在等候公交车间隙通过互联网视频得到医生首诊服务,医生将给您开具相应检查方案,您不需要大老远地在大医院排队做常规检查,可能互联网+已经在公司附近帮您选择了经过授权认证的体检医院。
您的体检数据第一时间上传系统供医生参考,可能您还在办公室参加员工会议,医生已经将您的诊断报告和治疗方案发送到APP上。如果您希望专家进一步会诊,以往得请一天病假重新选择医生、排队、挂号、会诊,通过互联网,可能在1小时内立刻有2~3名专家为您的诊断报告会诊复核,提出进一步治疗意见。
最重要的是,会诊专家不仅来自当地,甚至可能来自省外、国外。要得到这种质量的诊断治疗意见以往需要一周甚至数周时间,花费也不低。当你下班回家的时候,可能医生处方的药品已经快递到府上,也可在附近药房自提。
医生以前的工作环境是被患者围堵得水泄不通的一米案头,隔着口罩呼吸各种污秽空气,在大脑缺氧的状态下,同时面对多个患者的询问而思维混乱,还得防备医闹等生命安全问题。
未来,通过互联网,医生依然在医院为患者服务,但会是在一个安静而整洁的案桌前,集中精力听取患者讲述、冷静分析病情。没有病人的时候,还可以在网上抢会诊订单,充分利用医学经验,为每一名患者细心诊断,通过患者诊疗后的评价提升口碑,比单一的职称评定更科学。
今天的药品销售人员可能都在朝拜四川华西医院一年400多万人次的门 诊量,但未来的“互联网+”医院与华西医院的门诊量相比,就像淘宝网和超级百货商场的销量差距,那将带动多大的药品订单?销售人员还不提早准备吗?
通过互联网医院,您的历史疾病、直系亲属遗传疾病等数据将作为大数据为医生科学诊断提供参考,医疗服务突破地域、诊疗时间的限制,治疗效率和质量将快速提高,特别是急性疾病的早期干预可以挽救更多生命。
猜想二:医院药品占比下降到30%甚至更低。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力争到2017年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降到30%左右。
各级部门反复强调,将药占比下降到30%作为医院考核重要指标,许多医院为了达标,不经意间伤害了一些患者的用药权益。如果利用“互联网+”,将一部分门诊药品和不需要医生辅助使用的药品放到院外网上销售,未来医院药占比想要超过25%都很困难。特别强调的是,网上销售药品不需要集中招标采购,不挂网限价的疗效确切的品牌药品反而更畅销。
猜想三:“生产厂家-医院”一票制直供销售。
省代模式或许要退市了。《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允许药厂直接向医院供货,但是厂家跨省直供到医院担心回款难,医院担心质量无保障、订单繁琐等,最终无法实现工厂直供。以往招标文件也是由当地医药公司配送药品进医院,今年以来,多省招标文件明确提到,鼓励厂家直接配送药品到医院。
假如加上互联网这对翅膀,未来可能会有一个类似于阿里巴巴或者支付宝的医药专业平台,医院通过网上商城比较选择厂家药品,厂家根据订单配送药品到医院,医院在收货后约定3个月或半年无质量问题,第三方支付平台自动转账给厂家。这就足够现在的总代理或配送商们恐慌了吧。
国内几个大型快递公司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药品配送执照(GSP证、运输经营许可证、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证),甚至还有取得药品冷链运输资格的物流企业。按照新版GSP标准购买了冷链车,配送量却极低的医药公司是不是后悔了?未来,医院仓库验收区不再有拎着两件货就去配送的挂靠代理商,配送药品的将会是顺×速运、×鸟、韵×等各大快递公司。
猜想四:慢性病远程监控。
这有点商业科幻大片的味道。家用医疗检测设备向医院系统报告:“患者健康指针连续异常,未来数小时内突发急性心脏疾病的几率超过75%,请提前派医护人员干预。”。
国外的INTEL、苹果iWatch,国内的小米,都在推广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健康监测设备,苹果医疗应用研究与北京宣武医院合作开展帕金森疾病动态远程监控系统,其他慢性疾病的动态远程健康管理系统通过互联网将帮助医生诊断,并控制病情。有了精准医疗监控,患者用药也别想偷懒(节约)了。
猜想五:健康产业复合化。
当医药代理商发现自己的传统市场被互联网整合后,在失去一部分奶酪的同时,天上也会掉下馅饼来。例如临床代表除了推销药品,还可兼职推销保险业务。云计算在科学分析患者就诊数据后,将为患者私人订制既有助于健康保障、又能降低保费的保险订单。
可以想象,医生在给患者看完病后可建议:“据统计,与您相同疾病的患者有17.2%的可能演化为慢性疾病,长期医疗费用将是不小的负担,我建议您购买这份私人订制的保险!”
猜想六:医药彻底分开。
政府多年努力都没能破解的以药补医问题,通过互联网的切入,再想让医院兼职卖药都难了。
在医药分离、网售处方药、医生多点执业、促进商业保险发展等多位一体的新医改政策催化下,互联网正加速向医药整体产业渗透。互联网+医药的优势在于:可信度更高的个性化医疗资讯、强化医疗服务价值;降低流通成本,彻底改变传统药品销售模式。未来,处在互联网风口上的医药产业将瞬息万变,还会有更多猜想和可能。
笔者了解到,《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已经草拟完毕,今年肯定要颁布,放开网上处方药销售权限、第三方物流配送条件放宽或将是本办法的亮点,所以还在念叨着自己的奶酪还在自己手中的药商们,请找一根注射器扎一下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