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0元天价“黄牛号”为何在中国的土壤里经久不衰

广东隆信制药

来源|综合丁香园、《财经》杂志

“黄牛党”在全世界都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紧俏的演唱会、体育赛事座位有限,遭遇到稀缺,热情的观众就会求助于高价的“黄牛”。不过,像中国这样长期 稀缺,“黄牛”操纵中国顶尖医院的专家号源长达数十年,发展成地下产业,也是比较少见。最近,北京警方抓捕了部分医院门口的“黄牛党”,结果不少人都是执法部门的“熟客”,就是明证。

 

导火线

 

事情源于一位青年病人家属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怒骂「号贩子」的事件:

时长55 秒的视频显示,一女子大声怒斥在北京看病难:「我们凭本事大早上在那等一天,挂不上号。你票贩子,哪怕说你站在这挣本事钱,站着受冷也行。你们票贩子占个东西,最后快要签到了来了 10 多个人往这一站,你们是啥呀?你们咋这么猖獗呢?就搁个小板凳,连动都不带动的。」

 

「号贩子」治理众说纷纭

 

有人提出市场经济万能:均衡价格理论下,自由的价格调整可以带来供求平衡。任何商品定价太便宜,便宜到低于成本,肯定供不应求;涨价,需要的人就少了。就像感冒这种小病,如果也要找专家,就会造成「小病大治」。300 元一个的专家号一号难求,以至于「号贩子」能把价格炒到 4500 元,说明这个专家号本来就该值 4500 元,专家也可以真正服务需要他的重病人。与其让现在的定价便宜了「号贩子」,不如直接把官方价格涨到 4500 元,回报专家的辛苦。

 

有人提出加强管制:「号贩子」肆虐,肯定是医院管理不严。应该加强管理,把治理「号贩子」跟领导的帽子、保安的饭碗挂钩。现在「号贩子」被抓,按照扰乱公共秩序罪,才拘留 天,罚款 500 元。跟一个专家号价格暴增 15 倍的利润相比,根本没有威慑力。应该判处「号贩子」扰乱市场罪,增加犯罪成本,让他们知难而退。

 

有人提出挖潜增效:物以稀为贵,专家号被热炒,还不是因为号源太少,太多病人无法及时看病,这才催生了「号贩子」的丑恶行径。应该让医生们加班加点满足病人需求。病人来到医院,医院就有责任满足他们的求医需要。人命关天,容不得半点懈怠?!至于怎么具体挖潜增效,那是医院自己的事情。反正是人命关天,容不得半点懈怠!

 

其实,每隔一断时间,这些黄牛炒号卖高价的“热点”便会重演一次,但却不会停止。我们经过多轮的批判和深思,在这些黄牛的背后,其实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医疗资源稀缺,这跟中国医疗服务提供体系的格局无不密切相关。

 

重返丛林时代的医疗现场

 

为了稀缺的医疗资源,有人会拼出老命用时间排队,有人会寻找窍门用钱排队,有人会任性用刷脸排队。人的自私性会让插队手段层出不穷,有关部门凭借道义责任的软性约束采取措施,只能增加插队的成本,不会杜绝插队。从进入医院的第一天起,为了让自己的生命享受更高的优先级,各种插队层出不穷。末了,治疗效果不理想,丛林法则继续做主,谁家儿子生的多谁有理,当一回医闹,改善一下未来生活条件。别的国家用「白色巨塔」象征顶级医院的权威和孤高,我们国家顶级医院却是实施丛林法则,众人努力争抢来一丝利益的白色丛林。和在丛林中一样,一切为了生存。

 

为了生存而斗争,挂号就是这样的激烈。

 

「号贩子」为挂号斗争而生,跟「白色丛林」这个生态系统密切相关。它本身不创造价值,只是依附在「丛林」中其他物种身上窃取营养。近年来,医疗环境加大了对「号贩子」的打击,它的生存空间是趋小的,但是犯罪的手段却进化地更加刁钻了。不少「号贩子」通过里应外合,利用医生的善良获取「加号」,同时利用外地病人对预约渠道的无知进行犯罪。

 

只要稀缺性存在,「号贩子」就一直会有生存空间。那么,我们能否给予「白色丛林」秩序,通过分配手段,调节优势医疗资源的稀缺?

 

畸形的倒金字塔

 

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来,医改工作采取的部分市场化手段。各级医院出于趋利性,废除转诊制度,争相抢客。大医院水平高,自然就把市场都抢走了,客观上让相当数量的民众获得了高水平的医疗,人们形成了人人都可以追求最好医疗的意识。但是大医院的运转成本也高,小病也要大治,小病也要花许多钱,加剧了医疗成本的攀升。重建分级诊疗,本质是限制病人盲目追求最好的医疗条件,避免资源浪费。

 

在分级诊疗完备的国家和地区,小病在基层通过诊所和社区医院解决,大病则到大型医院;基层诊所和社区医院相当于医疗体系守门人,提供小病的门急诊服务,再把筛选出来的少数大病患者转诊到医院。

 

比如,2007年,香港医管局下设的公立医院和公立诊所,支撑着91%的住院患者、29%的门诊患者的医疗服务;私立医院和私立诊所支撑着9%的住院患者、72%的门诊服务。

 

分级诊疗完备的中国香港地区,其服务体系是金字塔型服务机构:位于塔基的基层诊所和小型医院提供大量简单重复门急诊服务,位于金字塔尖的医院主要提供手术服务。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国大陆的医疗服务提供体系是完全反过来的,呈现为倒金字塔结构。中国的医院除了提供将近80%以上的手术服务,还提供了超过40%大量普通门急诊服务,把原本基层医疗机构的活儿都抢过来干了。

 

事实上,尽管中国政府建立分级诊疗体系的努力已有多年,但是医疗服务体系自身的发展几乎脱缰,似乎已经有点不在决策者的计划和规划控制的范围内。

 

无限的就诊自由曾经带来了美好的情景。只要付出努力,99%的中国人口可以享受同质的医疗。但是,这样的公平与自由是不可持续的。国家举办并给予社保支持的非盈利性公立医疗体系,根据经济学原理,无法应付它的廉价招致的滥用。越来越多盲目涌入的病人已经导致顶级医疗机构进入优化自身资源配置也难以克服的失代偿期。

 

中国的医院不仅提供大量的普通门急诊服务量,而且其增速还一直高于诊所、卫生院、社区医院等基层医疗服务机构。 20151-4月,全国医院总诊疗人次9.6亿人次,同比提高5.8%;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4.3亿人次,同比提高1.8%。这一趋势已经持续多年。

 

这一畸形的倒金字塔格局必然导致医院的繁忙和门庭若市,压力越来转移给更加位于金字塔尖三级医院。除了手术量庞大,中国三级医院的普通门急诊的诊疗人次已经超过二级医院、一级医院的总和。201514月,全国三级医院诊疗人次超过4.5亿人次,增速更是高达10%;同期,二级医院和一级医院诊疗人次总量不到4.3亿人次。在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等地,因为要接诊大量外地患者,医疗服务体系畸形程度更加严重。

 

在畸形的医疗服务体系之下,一些大型公立医院俨然已经成为接诊患者的流水线。这一流水线不仅虹吸患者,也虹吸小型医院培养的优秀医生,让中国的基层医疗体系迟迟无法发展起来。为了接诊患者,医院把大量人力投放在接诊原本应该去诊所和社区医院就诊的患者,拖累专科医生培养,简直导致优质医疗资源缺乏。同时,医院有限的成熟医疗专家,他们不仅要负责手术、科研、带教,甚至还要像全科医生一样处理初诊患者,以极低的效率从中筛选出大医院真正需要的患者。

 

专家资源有限还被分散使用,患者的需求极大,医疗黄牛党才得以长期控制医院的专家号号源。只要畸形的医疗服务体系存在,他们就可以持续操控专家号源,哄抬医疗服务价格。虽然他们可能给一些真正需要专家接诊的患者提供了方便,但是由于医疗体系长期畸形,黄牛价格恐怕已经偏离了真实价值,4500元价格才会让社会哗然一片。一些业内专家指出,黄牛党通过各种手段获得稀缺的号源,高价兜售,实际上就是在利用中国畸形的医疗服务体系寻租,是对缺乏分级诊疗的畸形医疗服务体系的“将错就错”。

 

如果医疗服务体系不能重构,高效率的分级诊疗体系无法建立,“黄牛”也就不会消失。他们甚至还可能凭借垄断号源,坐地升级和涨价。媒体这一轮热炒“黄牛”的势头已经快过去,或许“黄牛党”又会迎来两三年的高枕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