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那些诗意的中草药你知道么
创作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不但有很多植物,而且这些富于诗意的植物名字实际上也是防病治病经常用到的中草药。其中以中药命名的诗词就有多首,例如《卷耳》、《茉苜》、《木瓜》、《蒹葭》等。让好学的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诗经》中的药用植物都有什么药用价值吧。
《国风 周南 卷耳》 这里提到的“卷耳”在当时指的是苍耳的嫩芽,目前入药用的是苍耳子,而且最好是打碎使用。 药用首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中品》,谓主风寒头痛,风湿痹痛。孙思邈收入《千金要方·食治》篇,谓有小毒,说明唐时仍可做野菜。 苍耳性辛温,可通鼻窍,是鼻科圣药;也可以治疗皮肤病,称为“痒家功臣”。 患有鼻炎的人,还可以用苍耳子(打碎)煮水熏蒸鼻部,对鼻炎引起的不适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国风 秦风 蒹葭》 《诗经》里的“蒹葭”就是芦苇。芦苇最早入药是在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里,用的是苇茎部分,叫“苇茎汤”,主要用于治疗肺痈,具有清肺化痰、逐瘀排脓的功效。 明清以后,中医以芦根入药,但主要使用的是鲜芦根。芦根性味甘寒,既能清透肺胃,又能生津止渴、除烦,故可用治热病伤津,烦热口渴者。 《国风 周南 葛覃》 诗中提到的“葛”主要是指野葛,入药时用其根。 葛根主要用于清热,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就有“葛根汤”的记载,主要治疗发热、脖子发硬、胃里有热、舌尖发红等。 中医临床中,葛根还被应用于改善表现为口干舌燥、大便干等症状的——中医认为是脾胃有热、伤津液一类糖尿病的治疗中。 《国风 周南 芣苢》 这里所说的“芣苢”实际上是车前草,其叶和籽都入药。 中医认为车前子有利水清热的功效。用于水肿尿少,热淋涩痛,暑湿泻痢,痰热咳嗽,吐血衄血,痈肿疮毒。 《国风 王风 中谷有蓷》 整首诗借“蓷”起兴,抒发了一位被丈夫抛弃的女子痛苦、悲伤的情感和思考。那么,这个“蓷”实际上就是益母草,中医妇科调经的常用药,味辛、苦,性微寒。 药用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上品》,名茺蔚子,谓主明目益精,久服轻身。茎,主风疹瘙痒,可作浴汤。以益母草名入药,首见宋代《本草图经》。 临床中,益母草有很好的活血化瘀作用,可用于跌打损伤的治疗中,特别是骨折或者扭伤后局部红肿热痛的情况,中医开方时考虑加入益母草,清热凉血,使瘀肿迅速消散掉。 同时,益母草还有很好的利水消肿作用,用于妇科和男科中有热的水肿。 《国风 鄘风 桑中》 这首诗中的“唐”指的是菟丝(植物),其籽入药称为“菟丝子”。 《小雅 南山有台》 整首诗提到许多象征长寿的草木,其中的“杞”就是枸杞,“桑”指桑树,一般入药用到桑叶(用于外感病)、桑白皮(肺热咳嗽)和桑葚(补肝肾)。 《国风 周南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荇菜,性味甘寒,清热,利尿,消肿,解毒。 《国风 郑风 东门之埠》 ”东门之埠,茹蔗在阪。礼义不行,与我心反。“ 茹蔗,即今茜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茜根"。《名医别录》中记载:"茜根生乔山川谷,二月、三月采根曝干。" 生于山坡路旁、沟沿、田边、灌丛及林缘,春、秋季采挖。有凉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主治血热咯血、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症。 《国风 卫风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国风 郑风 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滋补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用于阳痿遗精、尿有余沥、遗尿尿频、腰膝酸软、目昏耳鸣、肾虚胎漏、胎动不安、脾肾胎漏、胎动不安、脾肾虚泻;外治白癜风。
主治发汗透疹,利尿通淋,清热解毒。主感冒发热无汗,麻疹透发不畅,水肿,小便不利,热淋,诸疮肿毒,毒蛇咬伤。
它为养血平肝药,药用首见于《五十二病方》,后收入《神农本草经·中品》,谓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等。
转载是一种智慧,分享是一种美德。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
1、查找公众号:利康堂连锁药店
2、搜号码:qzlktyp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