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馆突然火了,原因有三……
政策大利好
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日前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指出,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加快建设分级诊疗制度,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放宽市场准入、人才流动和大型仪器设备购置限制……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推动中医药生产现代化,打造中国标准和中国品牌。
政策之利好可以说是让中医药人欢欣鼓舞,领导人的表述虽简,但其中颇有深意。习近平提到“中西医相互补充”,这一定调与曾经一度提倡的中西医结合是截然不同的,不同哲学体系下的学科也可以优势互补,但可能很难做到结合,所以现如今“相互补充”的提法更容易实现。李克强提出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其中“传承”二字提纲挈领,后面提到的“中国标准”和“中国品牌”更是振奋人心,以我为主、以中医药自己的标准为标准的思路为中医药的发展指引了方向。
当然,对于整体中医药产业的扶持其实还很难和中医馆业态直接挂起钩来,而更为直接的政策红利实际上是李克强总理此次在会上提到,而近几年政府一直在推进的“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放宽市场准入、人才流动”。市场准入的放宽可以说是切切实实地让民营医疗机构可以在医疗界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举措,而多点执业的试点和未来医生事业编制的取消,虽然在短期内不会有明显的人才流动推动作用,但是其收窄了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工作岗位的差距(以往提到私立医院医生,民众多有偏见),可以说多点执业最起码起到了为民营医疗机构“正名”的作用。
分级诊疗的突破口
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还强调,要着力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努力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
不难发现,分级诊疗制度排在要“取得突破”的五项制度的首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而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之所以迟迟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原因不外乎一、二级医院优秀医生资源匮乏,尤其是社区医院,民众几乎将这里的大夫当作“开药机器”,难以发挥应有的诊疗功能。
而作为一级医疗机构的中医馆,通过利用民营企业的社会资源和经营能力,聘请大医院在职或退休的大夫到馆坐诊,恰恰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医生资源配置,解决了分级诊疗难题。
另外,李克强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的“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也是给民营医馆、医院留有了很大的市场想象空间。既然公立医疗卫生事业强调公益性,那么民营医疗机构则可以在满足高端人群需求或民众个性化需求等方面做文章,做出差异化,做大中医药蛋糕。
投资者青睐
当然,一种业态的兴起,绝非仅仅来自于政策的推动。记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试图分析“中医馆热”背后的因素:
第一,中医馆这类轻资产项目更容易吸引投资者。在实体经济相对疲软的时期,轻资产项目风险相对较小,企业可通过大夫资源、标准化复制、精细化管理等一系列软实力来实现盈利。
在曾经的一篇报道中,中信证券分析师给出这样的分析:“前厅坐诊、后堂抓药”的经营模式提供的诊疗量仅占中医总诊疗量的不到5%,但其轻资产的模式可实现迅速扩张,3~5年内有望承接基层中医市场15%的诊疗量,而预计2020年基层中医市场规模可达1880亿元。由此可见,民营中医馆、中医院的市场空间是巨大的。
第二,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部分资源型企业寻求转型。据山西广誉远国医馆总经理苏婷介绍,在广誉远国药堂和国医馆的经营过程中,想要加盟广誉远投资开办国医馆的会员顾客已有十几位,他们多为资源型企业的老板,目前正在寻求转型。
第三,连锁药店行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占据了各线城市里的黄金商业位置和主要社区网点,立地优势明显。很多门店在二楼可以直接开始中医馆的经营,无需重新选址,这一优势是一些“跨界”者无法拥有的。目前,全国有近200家连锁药店已经开办或正在筹备中医馆,整体来看可以说已经形成气候,具备了一定的体量。
那么,资本为何在此时青睐中医馆?
广发信德医疗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并购部总经理段剑琴表示,实际上投资者一直都在关注中医馆、民营中医院产业,之所以近两年的融资案例有所增多,实际上是因为直到近两年中医馆企业才显现出规模化、连锁化、可复制化的态势,此前往往是散在的单体中医馆,投资者会对其可复制性表示担心,所以不敢轻易介入。
近两年,随着诸如圣爱、和顺堂、固生堂、君和堂等连锁中医馆的崛起,中医馆产业可谓羽翼渐丰,投资者可选择的标的也逐渐增多,选项的增加对融资成功率的提升也有所助力。
谈及给想要融资的中医馆企业的建议,段剑琴表示,企业要练好内功,在名医、好药这两方面下功夫,让投资方看到企业的复制能力和未来规模化的潜力。
喜欢的话就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