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风湿病,辨证主要分为四型:风湿热证候(痛痹、着痹均有);风湿寒证候(痛痹、着痹均有);气血实证候(痛痹多,着痹少,邪气实);气血虚证候(着痹多,痛痹少,正气虚)。
行痹 推崇“行痹者行而不定,走注历节疼痛之类,当散风为主,御寒利气仍不可废,更须参以补血之品,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常用四物汤(当归,白芍,地黄,川芎)为主,加祛风之药而治。
痛痹 “痛痹者,寒气凝结,阳气不行,故痛有定处,痛风是也,当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更须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热不能释其凝寒之害也。”
寒重于风湿,当温肾散寒为主,常仿安肾丸(肉桂,川乌,桃仁,白蒺藜,巴戟天,山药,茯苓,苁蓉,石斛,萆薢,白术,补骨脂)之意,以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加巴戟天、破故纸之类。
着痹 “着痹者,肢体重着不移,疼痛麻木是也。盖气虚则麻,血虚则木,治当利湿为主,祛风散寒亦不可缺,更须参以理脾补气之剂。”症状多见肢体沉重,治以《金匮》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白术,甘草)为主方加昧,并常用黑豆皮养血疏风,滋养强壮,用热黄酒淋3次,可加强活血疏风之力,治足软无力亦甚效。
热痹 《医学统旨》“热痹者,脏腑移热复遇外邪,客搏经络,留而不行,阳遭其阴,故……肌肉热极,体上如鼠走上状,唇口反裂,皮肤色变,宜升麻汤(升麻,茯神,人参,防风,犀角,羚羊角,羌活,官桂),以清血热,祛风湿为治法。”
常用黑芥穗和紫草这一药对,紫草凉血,黑芥穗引血中之热由表而去,并通利血脉,止筋骨疼痛,病情严重者加用紫雪丹疗效更速。因紫雪丹中有麝香,无处不到,止痛颇效,现代医学诊断之结节性红斑及急性风湿热可参考使用。
现代医学认为,急性风湿热是一种与咽喉部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炎性疾病。药理学研究认为,芥穗煎剂有解热、镇痛、镇静、抗炎、抑制变态反应慢反应物质的释放等功能。
紫草索及乙酰紫草素有解热、抗炎、抑制迟发性过敏反应的作用。麝香对关节肿胀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还有镇痛、抗组胺作用。
常用八法,即:逐寒、祛风、祛湿、清热、通络、活血、行气、补虚。逐寒常用:肉桂、附片、干姜、蜀椒、补骨脂、片姜黄、巴戟天、续断等。祛风常用:羌活、独活、防风、秦艽、芥穗、豨莶草、白花蛇等。祛湿常用:苍术、白术、云茯苓、苡仁、木瓜、牛膝、防己、桑寄生、五加皮等。清热常用: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栀子、石膏、知母、葛根、忍冬藤、丹皮、丹参、地骨皮、功劳叶等。通络常用:蜈蚣、地龙、细辛、川芎、橘络、丝瓜络、桑枝、桂枝、威灵仙、伸筋草、新绛等。活血常用:桃仁、红花、归尾、玄胡、乳香、没药、蛰虫、血竭等。补虚常用:人参、黄芪、鹿茸、地黄、当归、肉苁蓉、狗脊、杜仲、菟丝子、何首乌、枸杞、山萸肉等。用药,一般药味较多,但多而不乱,配伍恰当,剂量—般也轻。一方面,药味多可以弥补剂量轻之不足,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减轻药物中某些成分对人体的毒害作用。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