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朗医药】廉价救命药,有疗效没钱途
近日来,在全国各大医院和媒体头条报端中,鱼精蛋白已悄然变身“唐僧肉”,处于严重缺货的状态,甚至导致很多心外科手术停摆。其实鱼精蛋白作为心脏外科手术的必备药,每支的价钱只有十几元,而它早在5年前就曾大规模断货。
不难发现,一些廉价救命药的短缺并非偶然,那为什么物美价廉的药品会再三的大面积缺货、停产呢?
查阅资料,了解到去年有一项对全国12 城市40 余家三甲医院临床用药的调查显示,国家和地方确定的500 多种基本用药,短缺的已达342 种,其中有不少是廉价救命药。由于一药难求,短缺药的价格被爆炒,有的涨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透过现象看本质,药厂没有了利润,或者利润空间被压缩到只能进行简单的生产运作,那还愿意进行再生产和研发更新吗?
打个比方吧,假设药企制造生产A药品所获得的利润,远没有生产另外一种B药品带来利润效益更大的话,那么显然,药企要生产A药品的热情就不会特别高,而且完全不担心会有所谓的“你不做自有别人做”的这种事,因为在药品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明显不挣钱的事,你不干,别人也真的不会干。于是渐渐大家就都不干了。这就导致了生产抗生素的药企一大堆,而生产甲巯咪唑、鱼精蛋白、西地兰、放线菌素D、异烟肼等药物的企业却很少的现状。
这种廉价救命药短缺的现象并不奇怪,也不涉及道德问题,因为没有哪个药企有必须生产特定药物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但解决这个问题恐怕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要么放开限价、提高价格,加大企业的生产利润。那需要提高价格到什么程度呢?要涨价到有企业站出来,主动生产为止。就是要说到“你不做自然有人做”的地步。企业提价有理,但处理得不够专业、到位,必然引起市场的排斥。比如去年的短缺药地高辛提价事件,所导致的舆论漩涡和民怨沸腾还历历在目。另外广大中小型药企还有一条靠政府的大路。依靠政府进行集中采购、特药补贴和政策倾斜,或者国家指定制药行业的国企央企来定点生产短缺药品,“为国接盘”。
“药荒”反映了我国的基本药物制度还是存在一定缺陷。翻看最近的国家政策,可以看出今年国家已将强化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和预警机制的建设提到日程上来。在近期国务院印发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以省为单位选择若干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作为短缺药品监测点,并推动建立常态短缺药品储备制度”赫然在目。而早在三月份,《国家卫生计生委药政司关于拟实施定点生产药品品种公开征求意见的函》就已经发布了拟实施定点生产的16种短缺药品品种清单,以保障临床必需、用量小、市场供应短缺药品的供应,鱼精蛋白注射剂也在名单之中。
但建立预警机制和定点生产就能解决要廉价药品短缺的老大难问题吗?这需要主管部门下一步尽快推进全面的社会调查,找出药品短缺的真正原因,对症下药,通过深化改革来破解难题,确保老百姓能吃上安全廉价药。
转自《医药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