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并购潮:本土与外企大融合

飞易达医药


9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北京联合召开推进国产医疗设备发展应用领导小组工作会议。这是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后为落实中央精神,加快推进国产医疗设备发展应用的第一次部委联席会议,因此被认为具有强烈的政策信号。



走出去:不差钱的中国资本


位于多瑙河附近的图特林根市只有三万多人口,却是整个欧洲的医疗器械制造中心,被誉为全球手术器械之都。今年4月,中国的上市公司鱼跃医疗以不超过1000万欧元在这里设立了全资子公司,鱼跃医疗在公告中表示,公司将积极收集最前沿资讯,代理高品质德国医械类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寻找海外商务合作和并购机会。


与药企“强者恒强”的态势不同。医疗器械的产品周期短。小公司虽然没有能力和大公司在销售和研发领域正面“硬刚”,但是他们更容易对市场做出迅速反应,可以专注某一领域或某一技术,研发效率更高,更容易开发出最适用的前沿产品。而大公司为巩固市场地位,以扩充产品线、扩大市场份额或者变相消灭潜在竞争者为目的的持续并购,成为了医疗器械企业赖以生存的永恒模式。国泰君安的研究报告认为,医疗器械是技术驱动的行业,龙头公司侧重市场端,研发方面“船大难掉头”,需保护自己的地位,避免被中小型创新公司颠覆,并购是打破产品技术分割的直接手段。高度“碎片化”的市场天花板效应明显,企业需要不断尝试涉足新领域。


行业的持续火爆,让中国资本“买买买”的手伸向了境外。近日在苏州生物纳米科技园举办的中国医疗器械高峰论坛上,鱼跃科技集团常务副总裁陈坚表示,“这几年国内医疗器械的并购,特别是在前期投资方面,对我们做实业出身的人来说,我觉得价格贵的比较离谱,国外很多公司和技术的固执,我觉得相对来说比中国的器械行业来说,估值甚至更合理。”


元生创投创始合伙人陈杰对健康点表示,“我觉得就跟买房子一样,你觉得中国的价格高了,你就想去国外看一些同类的技术价钱低一点的,但实际上你买了外地的房子也不可能跑那里去住,最终问题还是把国外技术在中国真正的应用。”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收购兼并有多火爆,普华永道今年六月份发布的《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并购回顾与展望》报告中可以一窥全豹。2015年中国市场共发生了81起医疗器械并购交易(不包括海外并购), 比2014年的69起上升了17%。其中57起交易来自本土战略买家,其后是风险投资交易(12起)、私募股权交易(7起)和国外战略买家 (5起)。




在交易价值方面,超过16起交易的价值在5000万美元以上,平均交易价值达到5600万美元,这一数字比2014 年高出83%之多,交易总价值为39亿美元,较上年上升了156%。



 

普华永道估计,行业交易数量及交易价值均创下历史新高,背后的投资主要来自于战略买家、私募股权、风险投资以及境外渠道。


高盛亚洲亚太医药研究主管叶霖认为,将来医疗器械行业很大的趋势就是兼并重组。在跟海外接轨程度上,不管是技术创新还是扩大海外的市场,都可以看到中国的企业走向全球,正在做一个全球布局,包括进入美国市场、欧洲市场。


当然,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人也在交着不菲的学费。陈坚就表示,第一代中国医疗器械产业从业者,“尽管有些人英语讲的不错,但未必具备国际化的思维和能力。”现在很多企业并购是先搞“物理拼盘”,但海外并购更多的还是文化的融合,文化的渗透。


文化软实力在跨国并购中的作用并不是耸人听闻。


2015年6月11日,停牌三个多月的三诺生物公告终止了一项重大资产重组事项,虽然其始终不愿意说出重大资产的对象是谁。不过就在此前一天,拜耳公司发布公告称,将以10.22亿欧元向松下医疗集团出售包括拜安康TM系列血糖监测仪和试纸,以及拜安捷、Elite和Microlet 采血设备等产品。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三诺生物此前的并购对象就是拜耳公司的血糖仪业务。


资金问题或许可以通过再融资解决,但三诺生物自身实力和行业地位,决定了拜耳不愿卖给这样一家中国公司。从此次并购前一年的财务数据看,三诺生物2014年年收入5.4亿元,净利润1.8亿元。而拜耳血糖仪业务2013年,仅拜安康血糖仪销售额就超过7亿欧元,再加上拜安易、拜安捷,拜耳血糖仪等,总销售额达到15亿美元。


三诺生物为了这次并购付出的代价也不菲。公司董秘兼财务总监黄安国随后在投资者交流会议上侧面证实,拜耳公司的并购产生了近2000万的中介费,会对公司的业绩产生影响。


普华永道的报告认为,考虑到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企业规模较小、集中度较低且缺少 成熟盈利模式的特点,该行业未来十年的发展将主要依赖于通过并购对集中度的提升。中国企业想要迎娶心仪的美娇娘,除了钱,恐怕还得有一些别的能拿得出手的东西。


沉进来:不见外的跨国公司


不仅仅是中国的在走出去,跨国巨头也在加紧他们在中国的整合速度。




2012年11月,全球医疗器械巨头美敦力 (Medtronic)正式宣布完成对康辉控股 (中国)公司的并购。根据双方签署的协议,美敦力向康辉支付了8.16亿美元现金,这在当时成为了中国医疗行业最大的一宗并购。2013年3月,为了提高在中国骨科产品市场中所占份额,史赛克公司(Stryker Corp) 以7.64亿美元收购了创生控股有限公司。2014年9月,柯惠医疗(Covidien)收购了常州市康迪医用吻合器有限公司。


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处副处长李新天对健康点表示:“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外资医疗器械的流入反而更多,很多老公司把欧洲和其他部分的生产基地迁移过来,最近两年当中,无论跨国并购还是国内并购,向我咨询的越来越多”。


外资公司的躁动来自于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5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蓝皮书》显示,去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总规模约为30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7.01%,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高于全球市场增速。预计到2017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达4417亿元,年复合增速将超20%。


根据麦肯锡的数据,中国药物洗脱支架及药涂层设备生产商目前占80%的市场销售份额,跨国公司则占20%。而在十多年前,跨国公司的市场份额超过80%。药物洗脱支架安装在动脉内,保持血液流动畅通。美敦力大中华区副总裁程立飞在接受健康点采访时,也提到了这一趋势的变化。


美敦力首席执行长伊什拉克(Omar Ishrak)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在中国,本地市场的潜力本身以及该市场创造出的产量表明,这个市场是值得投资的,全球这样的国家为数不多。


当然,跨国公司的中国购买战略也在变得越来越聪明。不再一定是整体收购,入股、创投孵化等多种方式并行不悖。


今年4月12日,先健科技(01302,HK)从美敦力引进的生产线正式在深圳落成,心脏起搏器的国产化进程加快。先健科技于2014年8月与美敦力签署关于心脏起博器技术转移。先健科技生产自主品牌,并面向中国市场。而这一切的背后,是美敦力2012年入股先健科技19%的股份。


今年1月,由苏州生物纳米园与美敦力、红杉资本共同出资建立美敦力-红杉中国医疗科技创投基金,首期募集总金额为6千万美元,主要致力于投资源自中国本土创新且产品和商业模式具备全球潜力的初创企业,也关注向中国引入海外创新企业开发的、符合中国市场独特需求的医疗科技技术和产品,并帮助他们实现在中国的本土化和商业化。  


苏州生物纳米园CEO庞俊勇表示,美敦力孵化器就是为了更多的是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技术,也是筛选将什么样的技术推入中国市场的平台。


美敦力大中华区副总裁程立飞并不避讳谈现在越来越明显的“进口替代”战略。他对健康点表示,其实股东是谁并不重要,关键是公司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外资医疗器械商把有价值的产业链放到中国来,雇佣中国员工,产生税收,就可以变成本土公司。


“中国有世界最多的医生和最多的病人,特别是中国独特的一些疾病,为什么我们不把总部放在中国?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把中国作为本土市场?”


中国的企业正在走出去,外资企业正在沉下来,传统意义上本土公司跟外企隔开的那条楚河汉界,正在越来越模糊。

  作者微信:tangchenbull 欢迎勾搭~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