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瑞:曾经的高效营销体系也面临转型
DINGCHEN
在研发上乏善可陈的辉瑞,却在全球制药的竞争格局中坐上头把交椅,其强大的营销能力居功至伟。凭借强大的销售终端控制力,辉瑞往往能够将单一药品的销售提升一个甚至数个量级。通过“适当研发+一流营销”的模式,辉瑞得以在国际制药领域取得了话语权。
辉瑞有一套营销理念。在辉瑞看来,在实验室中研发新药与促进患者获得这些药物同等重要,一贯坚持为终端客户(医生和病人)服务的市场理念。正是基于这样的经营理念,辉瑞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建设并牢牢掌控药品销售渠道,将一系列专利药做成重磅药物。总体而言,辉瑞的营销主要有两大特色。
一是建设以医药代表为核心的药品销售渠道,减小销售环节,提高渠道销售能力。辉瑞的销售渠道核心是医药代表。目前,其在全球拥有近4万名医药代表。这些医药代表站在市场的最前沿,直接面对客户。他们在推销医药产品的同时,也是辉瑞从医生和患者那里更快地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
辉瑞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培训医药代表,销售技巧、沟通技巧是其核心部分。辉瑞的培训卓有成效,在美国《培训》杂志的最佳培训百家企业排行榜上,辉瑞名列前茅。辉瑞的医药代表被公认为是业界最大的、最富有成效的销售队伍。财报数据显示,1997-2009年,基于并购后的协同效应,辉瑞营销渠道发挥了更高的效率,销售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但仍保持在30%以上。在此期间,辉瑞销售收入由110.55亿美元增至500.09亿美元,销售费用由44.01亿美元同步增长至148.75亿美元,增幅分别为352.36%和237.99%,复合增长率则分别为13.4%和10.68%。这足以表明辉瑞的营销效率在持续提高。
正是凭借这样一支高效率的销售队伍,辉瑞往往创造后来居上的奇迹。辉瑞的他汀类药物Lipitor(立普妥)战胜默克公司经营多年的Mevacor(美降之)是其强大营销能力的最佳诠释。
自2000年通过收购方式获得立普妥后,辉瑞一方面将立普妥与美降之一并进行临床实验,并成功劝服FDA同意将实验结果图线列在立普妥的市场说明书中,这显然有利于立普妥。另一方面,辉瑞一改销售管理常规,使用两支队伍同时进行推广立普妥的销售竞赛,大大提高了医生对立普妥的接触频率,使该药获得了更多处方医生的认可。很快,立普妥的市场份额超过美降之,2004年的全球销售额更是达到108.62亿美元,成为全球首支单药销售额突破100亿美元的药物。
二是利用销售优势,发展战略联盟。辉瑞认为,只有充分利用销售优势,才能实现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弥补研发成本上升和风险加剧造成的利润损失。自2000年以来,面对新药研发越来越难的窘境,辉瑞通过发展战略联盟,进一步深挖渠道价值,实现了快速发展。
上世纪90年代,辉瑞与150多家公司发展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仅在1997年,它就与研究机构或其他制药公司建立了20多个联盟,范围从共同开发、共同进行市场销售到合资进行药物研究等,而所有这些都以利用辉瑞业已建立的销售能力为基点。因此,辉瑞前任董事长马金龙不无得意地说:“通过与其他公司的共同努力,我们能为更多的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任何其他公司均无法匹敌。”
通过与其他合作伙伴建立企业联盟,辉瑞实现了销售渠道资源的共享,不仅拓展了产品线,放大了渠道的价值,也使联盟者的产品可以用较小的成本进入一个细分市场或者新市场。
营销能力有效地弥补了研发不足的软肋,使得辉瑞最终得以通过“适当研发+一流营销”的模式在国际制药领域取得了话语权。
不过,近年来辉瑞的营销体系也存在重塑的需要。
一方面,销售代表边际贡献下滑是业界的普遍难题。辉瑞医药行业销售队伍的规模几乎翻了一倍,但人均销售金额却越来越少。
另一方面,营销体系的规范化建设必须加强。辉瑞曾经因营销过程中故意夸大药品适用范围被处以23亿美元罚款。美国司法部表示,辉瑞在夸大药品适用范围方面已属“惯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