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在电梯里会害怕,是不是得了“幽闭恐惧症”?
案例:27岁的晓晓是北京一家外企的业务员,需要频繁出差。她的同事一般都坐飞机出行,但晓晓每次都选择高铁或普通列车。上司认为她是一个为公司着想、节省开支的好员工,其实,她却有着外人不知道的苦衷。
元旦后,公司临时要求出差,晓晓只能坐飞机。她硬着头皮上了飞机,在舱门关闭的一刹那,她脸色苍白、呼吸急促、双腿发抖,晕了过去。乘务员急忙打了120,将晓晓送到医院。后来,在心理医生的会诊下,晓晓被诊断为幽闭恐惧症。
解读与建议:幽闭恐惧症是一种对封闭空间的焦虑症。患者在电梯、车厢或机舱内,可能发生恐慌症状,如心慌气短、呼吸急促、浑身发抖、晕厥等。幽闭恐惧症的原因包括成长经历、性格因素、心理压力等。
案例中的晓晓就是由童年阴影造成的。七八岁的时候,晓晓坐电梯上楼,就在上升到一半时,突然“咣”地一声停住,电梯里漆黑一片。晓晓第一次碰到这种情况,歇斯底里地大喊。最后,保安撬开电梯,把她救出来。从那以后,晓晓再也不敢坐电梯了,对飞机等相对狭小的密闭场所也充满恐惧,火车也是好不容易才克服了心理障碍。
相信不少人都知道幽闭恐惧症吧,《秘密花园》的玄彬,《步步惊情》的刘诗诗,演绎的都是有该病的角色,幽闭恐惧症属于恐惧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是一种对封闭空间出现恐惧心理的一种心理疾病。
幽闭恐惧症患者会害怕待在群众当中,而这也是广场恐惧症的特征之一。所以在充满群众的市政广场中,可能同时引发幽闭恐惧症和广场恐惧症。
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形式:
1、当进入一些特殊环境时就会不自主产生恐惧感。包括空旷的广场、拥挤的公共场所、封闭的环境等,如球场、商店、剧场、公路、电梯、公共汽车、火车、黑暗等。
2、总是担心在此场所中,会昏倒、发作某种病症、失去控制,而又无法逃离现场。
3、只要一处于恐惧环境之中,就出现害怕出事的感觉,不自主想逃避,如若不能实现,就会心慌心跳、呼吸气促、出冷汗、手足发抖、肌肉抽动,甚至昏厥。但一经离开恐惧环境,即可自行恢复正常。
那么你想不想知道自己有没有这种病呢,做一下幽闭恐惧症的测试吧!
这是一个五岁小女孩的梦,小女孩的母亲牵着小女孩的手走着,但就在女孩采摘开在路旁的蒲公英时,母亲却逐渐愈走愈远。女孩急急忙忙想追上母亲,但不知道为什么双脚却不听使唤。于是女孩大声叫“妈妈!”。请问你认为在梦中的这位母亲会有什么反应呢?
A、没注意到小女孩的叫声,继续愈走愈远。
B、立刻回头,跑到小女孩的身边,抚摸它的头。
C、停下脚步,并回头向小孩挥手,示意地“快点过来”。
选A:倾向广场恐怖症
倾向广场恐怖症。在潜意识里对分离感到不安。或许你的幼年期断奶断得比较艰难,导致对于离开心爱的东西会感到恐惧。由于比一般人更害怕孤独,因此,一旦置身于空旷的地方,便会产生强烈的孤独和不安。相信只要找到一位能够保护你,让你感到安心的恋人,应该就不会再对广场感到恐惧。
选B:有密室恐怖症的倾向
正好相反,有密室恐怖症的倾向。此答案显示在幼年时期受到过母亲过份的保护。受到母亲过份的疼爱虽然不错,但相对的,却丧失了主体性。因此,你心理上感到不安,害怕完全被母亲控制。此种窒息感便以密室恐怖的形态出现。建议你必须训练自己独立,以取回自己的主体性。
选C:属于正常的人
是属于正常的人。和母亲之间有适当的距离。表示从幼年期开始便和双亲之间维持着稳定的心理关系。换句话说,至少你对空间不会感到恐惧。
1、认识治疗法
医生必须首先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分析恐惧对象。指出其恐惧的原因是因为缺乏认知的反映,要想克服恐惧,首先必须要先知已。要帮助其挖掘“怕”的根源,认识“怕”的内容,计算“怕”的程度,衡量“怕”的几率。只有这样才能让患者正确评价自身在环境中的位置,这种方法也可以称作“个人定位法”。
2、系统脱敏法
这是目前被认为治疗恐惧症最安全而有效的行为治疗方法。此法由医生设定“阶梯”性恐惧值,并让患者依此循序渐进地暴露于引起恐惧的事物和场所中,令患者的感官逐步接受刺激,使之对刺激的恐惧程度逐渐降低,最终达到症状完全消失。这种方法较为缓和,容易为患者接受。缺点是治疗时间长,效果产生慢。
3、暴露疗法
这是一种骤进型的行为治疗方法。此法是在一定心理辅导的基础上,将患者骤然置于恐惧事物之前,或场所之中。令其无法逃避,从而刺激其内心出现极度的反应。经过刺激后,患者并没有受到实质性恐惧对象的伤害,从而建立对恐惧对象的认识,消除恐惧心理。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病情治愈速度快。缺点是患者必须有一定的身体条件,否则会令患者过度恐惧而出现昏厥。因此,在进行暴露疗法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抢救知识和配备一定抢救设备。
此外,还有人运用药物催眠,甚至直接催眠进行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只是临床中要求条件较高,一般较难实施。
(本文内容综合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于小编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