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些罕见的中药,你见过的应该没超过3种
【异名】哈什蟆、红肚田鸡、蛤蚂
【来源】为蛙科动物中国林蛙或黑龙江林蛙的除去内脏的全体。
【采集】于白露节前后捕捉。捕得雄蛙后即剖腹去内脏洗净,挂起风干或晒干;若捕得雌蛙,先取出输卵管(参见"哈蟆油"条),再除去其它内脏,然后晒干。
【药材】干燥的哈士蟆,全身僵直,有紫褐色斑点,腹部黄白色,微带红色,腹中空虚,后肢腹面常呈淡红色。肉质干枯,体轻松,气腥。以体大,腹面色泽黄红,身干者为佳。
产于四川、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
【化学成分】中国林蛙含蛙醇,是一种胆醇;其腓肠肌中三磷酸腺甙含率,因时节而异,最高)240毫克%,最低150毫克%,二磷酸腺甙最高)40毫克%,最低(20毫克%,并不含一磷酸腺甙。
【性味】咸,凉,无毒。
【归经】入肺、肾二经。
【用法与用量】内服:炖汤,1~3个。
【宜忌】痰湿咳嗽及便溏者忌用。
【来源】为田螺科动物方形环棱螺或其同属动物的陈旧螺壳。动物形态参见"田螺"条。
【采集】于破败的墙壁内及螺壳堆积处,收集年久色白者,洗净晒干。
【功用主治】化痰,散结,止痛,敛疮。治热痰咳嗽,反胃,胃痛,吐酸,瘰疬,溃疡,汤火伤。
【用法与用量】内服:研末,1~3钱;或入丸剂。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选方】①治卒得咳嗽:白螺或白蚬壳,捣为末,酒服方寸匕。(《肘后方》)
②治湿痰心痛:白螺蛳壳去泥沙,火煅为细末,每服方寸匕,温酒调下。(《医学正传》)
③治膈气疼痛:陈白螺蛳烧研,每服一钱,酒下。(《纲目》白玉散)
【异名】膨颈蛇、蝙蝠蛇、五毒蛇、扁头风、琵琶蛇(《脊椎动物分类学》),吹风蛇、吹风鳖、饭铲头、饭匙头、万蛇
【采集】为眼镜蛇科动物眼镜蛇除去内脏的全体。
【治疗应用】蛇毒有镇痛作用,0.188毫克/公斤对大鼠的镇痛作用较吗啡(1毫克/公斤)作用长3~4倍,且不产生耐受性及习惯性。它对神经炎、恶性肿瘤、心血管疾患,神经痛以及神经型麻风引起之疼痛有效。对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氏综合征亦有一定效果。
【性味】味甘咸,性温,有毒。
【归经】入肝、肾二经。
【功用主治】通经络,祛风湿。治风湿关节痛,脚气。(性味以下出《广西中药志》)
【用法与用量】内服:浸酒(蛇半斤浸酒三斤)。
【来源】为海龟科动物玳瑁的肉,动物形态详"玳瑁"条。
【性味】《纲目》:"甘,平,无毒。"
【功用主治】《食性本草》:"主诸风毒,行气血,去胸膈中风痰,镇心神,逐邪热,利大小肠,通妇人经脉。"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或煮食。
别名:乌贼骨、墨斗鱼骨。
来源:为乌贼科海产软体动物乌贼及针乌贼,无针乌贼等多种乌贼的骨状内壳。分布于黄海、渤海、南海及东海。
主要成分:含碳酸钙、磷酸钙、甲壳质、胶质等。
功效与作用:收敛、制酸、止血。
炮制:剁成小块。
性味:咸、涩、微温。
归经:入肝、肾经。
功能:收敛止血,止带,制酸。
主治:吐血、便血、崩漏,带下,胃痛吐酸及外伤出血等症。
用量:3~12g。
处方举例:1、乌贝散:乌贼骨90g,浙母贝30g,共研细末,每服3~6g,饭前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
2、四乌贼骨一芦茹丸加味:乌贼骨12g,茜草根3g,黄芪9g,党参9g,当归9g,熟地黄9g,川芎9g,白芍12g,水煎服。
海龙为少常用中药。始载《本草纲目拾遗》。商品有大海龙和尖海龙两种。
来源:为海龙科动物刁海龙(大海龙)除去内脏的干燥躯体和尖海龙的干燥躯体。海产品。
主要成分:含蛋白质。
药理作用:滋阴、补肾、消瘀、散结,其作用似为滋养、强壮,增强全身抵抗力。
炮制:生用。
效用:均与海马相同。
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瘰疠(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结核)、瘿瘤(单纯性甲状腺肿),配冬菇、紫菜、红枣,方如海龙汤。
2、用于滋阴,配鱼鳔胶、阿胶等炖服。
3、用于高血压,配紫菜煮汤。
使用注意:有外感和胃弱者忌用。
用量:4.5~12g
处方举例:海龙汤:海龙9g,冬菇(或香蕈)18g,紫菜9g,红枣30g,水煎服。
注:除以上海龙、尖海龙外,尚有同科动物拟海龙和粗吻海龙,局部地区亦作海龙使用,市场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