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安宫牛黄丸何以每丸560元?来看“非遗”传承人张冬梅的故事
图为张冬梅在查看药品。
作为一线员工,张冬梅何以获得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技师工作室呢?
北京同仁堂的拳头产品——市场售价高达每丸560元的安宫牛黄丸,其生产制作工艺在2014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冬梅是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之一。
安宫牛黄丸被誉为北京同仁堂的“温病三宝”之首,有“救急症于即时,挽垂危于顷刻”的美誉。安宫牛黄丸,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披着神秘的面纱,对于张冬梅也是如此。
自从1982年张冬梅接替母亲的班,来到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一干就是30多年。30多年来,张冬梅没有离开过生产线,从中成药大蜜丸研配、合坨、制丸到手工搓丸,她练就了细微的辨别力和过硬的手艺。
2005年,当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决定在同仁堂制药厂亦庄分厂成立安宫牛黄丸的传统工艺展示线,也就是传统手工“搓丸”生产线时,张冬梅被第一个挑选出来,并担任班长一职。那一天,张冬梅像过年一样高兴,她没有想到,自己能被派到安宫牛黄丸最核心的生产线上。在“班长”这个岗位上,她一干就是整整10年。
10年来,经张冬梅亲手带出来的徒弟有好几十人,有些还进入到公司管理层,而张冬梅依然在一线,周而复始地干着似乎闭上眼睛都能完成的工作。
这是一个鼓励创新、追求突破的时代,而传统工艺制作,讲究的则是传承,是原汁原味地保留。在如今人心躁动的社会里,能踏踏实实、心无旁骛地把祖先传下来的工艺精准地、精致地完成,需要的是定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被繁杂的外界环境所干扰,这恰恰是张冬梅努力追求的境界。
张冬梅说:“从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安宫牛黄丸制作工艺,注定不会有大的改变,这就需要一种精益求精的传承精神。”张冬梅希望,她和徒弟们能坚守在手工“搓丸”这个岗位上,孜孜不倦地钻研,把同仁堂的传统完美地传承下去。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北京同仁堂的一条条古训,张冬梅牢记在心。但传承,并非克板地一丝不变。就拿制作丸剂必不可少的刷油这道工序来说,看似很简单,给搓好的药丸刷上一层油,起到保护药丸不干裂的作用。实际上,刷油和室内温度、药丸品质本身都有很大关系,温度不同、药丸不同,刷油的方法也不同;甚至于即使同一批次的药丸,刷油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体会其中细微的差别,靠的是细致的观察和多年的实践摸索,如果没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是不可能做到的。
就是在这种追求精益求精的过程中,张冬梅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生产经验,手把手地传授给徒弟们,让他们细心体会其中的“门道”,确保手工“搓丸”在传承过程中“不走样”。
为了让班组里每个人都能全面掌握同仁堂手工“搓丸”技法,张冬梅改革操作流程,用“轮岗制”代替大蜜丸生产普遍采用的“一人盯一岗”做法,这就要求每个人要熟悉多个岗位的操作技能。张冬梅提出了一个口号:“今天你是我徒弟,明天你当我师傅”,也就是说,每个人熟悉的岗位不同,在这个岗位是师傅,到另一个岗位就是徒弟,大家要相互虚心学习,通过换岗学技术,最终达到全方位掌握安宫牛黄丸各个生产工序的目标。
几年来,张冬梅的徒弟们进进出出,但无论谁来,都会在张冬梅的熏陶下,苦练基本功,以“尽善尽美、全力以赴”为标准,争当“全能操作手”。
为确保手工“搓丸”达到至臻至善的境界,张冬梅关注徒弟们的每一个操作细节,规范每一个生产动作。她反复提醒徒弟们,要在生产中自觉执行GMP、SOP等要求,树立“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观念。多年的一线生产经验,也使张冬梅琢磨出许多质量管理办法,如实行班组抽查、组内巡查和个人自查相结合的“三级质量巡检制”,只要发现质量问题,每个人都可以行使“质检员”的职责,确保安宫牛黄丸每一个生产环节的质量都处在严格的管控中。
张冬梅不仅是安宫牛黄丸传统工艺展示线的“领头羊”,还是徒弟们的“张妈妈”。哪个徒弟不高兴了,张冬梅能第一个看出来;哪个徒弟的工资没交父母,张冬梅就劝说人家“给父母尽孝”。“她们叫我‘张妈妈’,可能因为我每天婆婆妈妈地爱唠叨吧。”张冬梅笑着说,一幅幸福满满的样子。北京同仁堂的传统,就这样在她的“絮叨”中口传心授,传承致远。
如今,张冬梅所在的传统工艺展示线每年接待数千名参观者,生产量也越来越大,不仅为亦庄分厂经济指标的完成做出了贡献,更为北京同仁堂传统制作工艺的传承铺就了可持续发展之路。
经营范围:
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药制剂、医疗器械及预包装食品、医疗保健咨询等。
特色服务:
全国寻药、家庭医生、专家坐堂、代客邮寄、代客煎药、中药饮片打粉、制丸、送药上门、用药咨询、中西医医馆等特色服务项目。
门店地址:盐城市亭湖区盐马路12号(如家快捷酒店隔壁)
寻药电话:0515-83098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