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1元/粒小药丸牵出假药大案,CFDA督办抓获11人!
一元一粒的小药丸,号称能“包治百病”,实际主要成分却是面粉掺激素……一粒农村市场上销售的小药丸,牵出一起波及四川10余个市县的假药大案。国家食药监总局将其列为挂牌督办案件。该案历时近一年时间查办,抓获犯罪嫌疑人11名,并于2016年12月底在四川省南充市宣判。
假药如何流入农村,又为何“屡禁不止”?记者进行了调查。
“祖传秘方”沿街摆摊卖
2015年6月14日,南充市仪陇县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杨慧和同事在巡查复兴镇农贸市场时,发现一个沿街摆放的药摊售卖一种叫“蛇胆追风丸”的药丸,号称是“祖传秘方”“包治百病”。
“地上铺着一张宣传海报,上面摆了几个塑料袋,里面装着药丸,卖一块钱一粒。”杨慧和同事立即现场查处取证,并对药品进行了收缴。
通过现场售卖人员卢某的供述,市场监管部门和当地公安机关联手在南充市一家小旅馆内找到了供货上家聂某。当时,聂某的房间内堆满了药丸,宣传单散落一地,还有一些快递单,显示药丸已发往四川省内多个市县。这一线索引起了办案人员高度警觉。
接到报告后,国家食药监总局随即将该案列为挂牌督办案件。办案人员根据快递单“顺藤摸瓜”,联合多地公安机关,深入四川眉山、乐山等10余地,历经近一年时间,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11名,捣毁了钟某、韩某、游某等人的制造假药窝点2处、销售窝点5处,查获涉案假药100余万粒,涉案金额70余万元。
作坊生产 流窜作案 快递交货
记者调查发现,这起案件牵出了一条农村假药从生产到销售的“隐蔽链条”。
“小作坊”式生产
办案人员对眉山市彭山区彭祖大道二段一处用于生产假药的出租房进行搜查时发现,制假工具极其简单粗糙,两个不锈钢的盆、一台微波炉,挤在一个狭小的屋子里。
据生产假药的韩某供述,她在药材市场购买川芎、黄芪、熟地等中药并加工成粉,然后购买去痛片、醋酸泼尼松等西药;制作时先将西药用白酒泡散,然后按一定比例混成泥状,最后用注射器定型成药丸,再晾干制成假药。
“经四川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院鉴定,所谓包治百病的‘蛇胆追风丸’是假药,主要成分是面粉和激素类药物,长期服用对身体危害很大。”杨慧说。
流窜作案隐蔽性强
据办案人员介绍,此案查办历时近一年,主要难点就在于犯罪分子流窜作案,取证非常困难。“今天在这个村摆地摊卖假药,卖完就走了,要抓他们简直如同大海捞针!”杨慧介绍,为了取证,办案人员深入10余个市县,通过各种线索挖掘、收集犯罪证据,最终将所有犯罪嫌疑人抓获。
快递成售假新渠道
办案人员查明,2名制假的犯罪嫌疑人韩某和钟某为夫妻关系,二人主要以快递方式向买家发货,买方通过银行转账付款,买卖双方不见面也互不认识。记者了解到,两人通过这种方式将假药卖到了仁寿、乐山、双流等地,批发价0.25元/粒,说明书都是两人自己花钱印刷的。
“没有实体销售点,通过快递发货,成为犯罪分子扩大假药销售渠道并逃避监管的新手法。”执法人员说。
农村假药监管“下猛药”更要“看疗效”
近年来,各类“祖传秘方药”在农村集贸市场、路边摊位禁而不止。农村假药问题为何“难除根”?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治理农村假药不能光靠短期的专项整治,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扫除监管盲区。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假药大多添加了激素类药物,短期内止痛、消肿见效快,一些村民容易被这些“效果”所蒙蔽,殊不知长期服用对身体伤害非常大。
仪陇县赛金镇村民王武平说,他买了50元的“蛇胆追风丸”,刚开始腰疼明显减轻,看起来有作用,但多吃几天就感觉身体不适,还有吐血、下半身疼痛等症状。
杨慧说,很多村民缺乏基本的用药常识,有病不去就医,却盲目相信各种“秘方”,如果延误病情,很可能危及生命。
由于违法成本低、抓捕难度大,一定程度使农村成为假药“重灾区”,监管部门在开展专项整治的同时,还需建立起长效机制,扫除监管盲区。
2015年12月,南充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全省首创推出“两单制”,并配套出台《食品药品风险分级管理办法》,实施网格化管理,强化监管责任和主体责任。“‘两单制’通过建立权责清单和风险清单,基层的办案人员可以明确知道农村近期的监管重点在哪里、监管的风险在哪里,更有针对性。”南充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周小军说。
一些专家也建议,农村药品市场大多小、散、乱,要号召大家一起参与监督,加快促进食品药品社会共治体系形成。
内容来源:新华社
医药狗服务宗旨:产品适销、价更优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