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生活质量,寿命再长有何用

同仁堂三河药店

世卫组织发布全球糖尿病报告

全球糖尿病成年人患者近40年内增加了3倍

其中多数生活在发展中国家

中国成年人患糖尿病率接近10%

糖尿病的死亡率要高于三大感染病之和

每6秒就有一人死亡


糖尿病这个看似温和的病症它的死亡率高到让人瞠目结舌。糖尿病在中国的发病率近年来迅速上升,并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位重大疾病。



糖友应该明白,对寿命的最大威胁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它的并发症。如果糖友病情得到很好的控制,并没有继续发展的态势,那么对于长寿和高质量的生活就应有足够的信心。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糖友,因能坚持正确治疗,往往能和正常人一样健康长寿:


如在20世纪初,就有一个叫赖迪的糖尿病病人,他14岁确诊患了糖尿病,并开始接受正规治疗。尽管那时的医学水平还很低,对糖尿病的认识较现在也还有很大的距离,但这位糖尿病病人一直平安地活到了76岁。


曾经有一位患者叫郑宝英,她在1995确诊为2型糖尿病,一直坚持治疗,16年过去了,如今她已经81岁高龄。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更深入,治疗更规范,糖尿病病人长寿和获得高质量的生活,应该比过去更容易做到了。经英国、美国对十万糖尿病病人的临床统计,证明如经科学的医学管理(即病人能遵守医嘱并和医生很好的配合)有40%以上糖尿病人的寿命可达到80岁以上。


相信糖友的心愿是6个字,即寿命生活质量 ,并且尽可能提高寿命和生活质量 。想达成这个心愿并不难,林下山参对治疗糖尿病有独特的疗效。民间有"人参治死人无过,黄连救活人无功"之说。炖服、含于口中细嚼、磨成细粉、开水或白酒浸泡均可。


(点击上图查看详情),
享受春节空前优惠



患上糖尿病

十大征兆


1.明明吃很多,体重却在下降

如果没有刻意去减肥,每个月的体重却减少4-5公斤,说明身体肯定存在问题。糖尿病会促进血糖值上升,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无论吃多少食物,体内细胞都无法摄取葡萄糖,也就是说,体内积蓄的能量将被逐渐消耗,最终导致体重下降。


2.视力减退、眼睛易疲劳

糖尿病会对人体的视觉产生影响,血液中的葡萄糖值含量异常上升会导致眼球歪斜,进入眼睛的光线也会因此发生曲折,视力减退、视线模糊等现象都与之存在关联,长时间的慢性视线模糊,很可能患有2型糖尿病



3.伤口难以愈合

高血糖会阻碍血液流通,延迟伤口愈合时间,甚至还可能损伤神经组织。伤口的愈合需要充分的血液流通,否则将降低治愈能力,如果经常出现伤口血流不止等非正常现象,最好去往医院接受诊断。


4.刚吃完饭就感觉饿

慢性空腹感是糖尿病最典型的症状之一。体内胰岛素的机能失常会直接导致肌肉、脂肪以及其他组织器官的机能低下。而这当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器官就是胰腺,如果体内胰岛素不断升高,就会促使大脑时常产生空腹感



5.慢性疲劳感、身体乏力

胰岛素就好比身体的能量供应开关,如果胰岛素分泌量不足,就相当于切断能量供应,从而会产生疲劳感或者易疲劳的体质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疲劳感并非糖尿病独有的现象,例如癌症、甲状腺功能低下、贫血、抑郁症等也容易引发疲劳感,总体来说,疲劳是大病的主要征兆之一。


6.足部出现麻痹或疼痛

如果足部出现麻痹或者疼痛感,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供血不足,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糖尿病引发。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麻痹最先始于足下,然后逐渐转移至上半身。 而出现麻痹的原因大多在于糖尿病引发神经损伤,因此,足部出现麻痹或者疼痛是可能患上糖尿病的一个典型危险信号。智能全域足疗机,减压宁神,改善睡眠。

(点击上图查看详情)


7.夜间尿频

对于夜间尿频的人,也可能患有糖尿病,尤其是夜间小便频率不断增多的人群,一定要引起重视。如果体内血糖值上升,人体会本能的将其排除,进而导致小便次数增多,因此,尿频也是患上糖尿病的信号之一。


8.喉咙干燥

这种现象与尿频存在较大的关联,因为频繁排尿会导致身体缺水,进而导致喉咙干燥。不过喝水越多,尿频次数也会随之增多,这样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9.皮肤干燥、发痒

如果出现皮肤干燥、发痒的情况,患上糖尿病的可能性也非常高。另外,脖子腋下皮肤发黑也可能是糖尿病所致。皮肤类问题可能与血糖值低下以及尿频导致身体脱水有关。


10.念珠菌病

念珠菌病是一种真菌病,表面上看来,似乎与糖尿病没有直接关联,但却是一个重要的征兆表现,而且对象群体不仅包括女性群体,也包括男性群体。

念珠菌感染往往是以葡萄糖为触媒,最初从温暖潮湿的皮肤开始感染,并逐渐扩大感染范围,感染部位大多为生殖器,另外还有乳房下部以及指间。由于大多数女性都有过一次感染经历,因此难以在糖尿病方面做出准确判断。


糖尿病分哪些类型


目前医学上把糖尿病分为四大类,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其它类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多发于青少年,起病较急,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和遗传因素是其重要的发病基础,病毒感染为重要诱因。由于胰腺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被大量破坏,故胰岛素生成明显减少。病人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过去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超过90%的病人属于2型糖尿病多发于中老年,起病缓慢,糖尿病家族史,肥胖,生活方式的西方化等为主要诱因。胰岛素相对不足或绝对不足,这类糖尿病病人一般不需要用胰岛素治疗,仅用饮食调整加用口服降糖药即可控制血糖,只有少数病人需用胰岛素治疗,过去又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一般在妊娠后期发生,占妊娠妇女的2-3%。发病与妊娠期进食过多以及妊期分泌的激素抵抗胰岛素的作用有关。大部分病人分娩后可恢复正常。


特异型糖尿病指的是某些内分泌病、化学物品、感染以及其它少见的免疫综合征等所致的糖尿病。临床较为少见。


糖友要控制血糖首当控制脂肪摄入量


糖尿病不止跟碳水化合物有关,其实跟脂肪关系更为密切,所以糖友要控制脂肪的摄入量。智能蓝牙体脂称,轻松管理全家健康。


(点击上图查看详情)


糖友在摄入肉类和坚果时,不能简单地用升糖快慢来评价,而应该关注其热量高低。比如猪里脊的热量高于牛里脊,如果长期吃,更容易造成热量的堆积而引起肥胖。所以专家建议,糖尿病患者可以用牛肉代替猪肉

另外,坚果当中的脂肪含量也比较高,虽然坚果中的脂肪对身体健康有很多好处,但是它的热量很高。

专家提示:

坚果可以吃,但在吃完坚果以后高脂食物要相应减少。糖友总摄油量不超过25克/天。


糖友要根据气候

选择适当的运动


北方和南方虽同是冬季,北方屋内温度高而户外温度低,导致很多糖尿病人不爱外出锻炼、运动量减少,这是北方冬季很多糖尿病人血糖不稳的原因之一;相较而言,南方屋内和户外温度基本一致,运动量没有因为季节而显著下降,对控制血糖是有利的。


专家提示:

为了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尽量不要空腹运动,有早上运动习惯的人应该注意将早餐分餐(运动前摄入一部分,运动后再补充一部分)。 


做到下面这10条

一生远离糖尿病


1.每天锻炼35分钟

工作忙,多数没时间去健身房锻炼,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在外面活动。除了跑步,打半个小时球、踢四十分钟毽子,都可以得到锻炼的效果。 

在芬兰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周锻炼4个小时,每天锻炼35分钟,患上糖尿病的风险也会显著降低。



2.上下班尽量走路

上下班能走路就走路,上下楼梯时,能不坐电梯就不坐电梯。


3.每天少坐90分钟

限制久坐行为可能是防止2型糖尿病的有效方式。

英国莱切斯特大学研究发现,即使是有运动习惯的人,长时间坐着仍然会损害健康。研究发现只要每天少坐90分钟,就能为健康带来很大益处。


4.在家吃饭

餐馆菜大多油盐含量高,长期摄入油盐较多,高血压、胃癌、心血管等疾病也会慢慢向你逼近,同时还会让你的体型变胖,而肥胖更易诱发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而在家吃饭,油盐可以自己掌控,同时食材新鲜,可以搭配合理,有肉有蛋,有豆有菜,再搭配些杂粮,轻轻松松吃够20种菜品。

哈佛大学一项研究发现,一周在家吃晚餐5~7次的人,比起一周只在家吃两次晚餐的人,患糖尿病的几率降低15%。 



5.主食控制在250克

一般主食是早餐100克、午餐100克、晚餐50克。有时聚会也可以快乐地吃吃喝喝,但是,两小时后要安排些活动量较大的运动,比如球类比赛等。另外,每天主食中若能有1/3~1/2的全谷杂豆薯类,对预防糖尿病肠癌都非常有益。


6.少吃加工肉制品

吃加工肉制品(如咸肉、熏肉和热狗)每周至少5次的人与每周进食这类食物次数少于或等于1次的人相比,患上糖尿病的可能性增加了43%。红肉中的胆固醇和加工肉制品中的各种添加剂可能是导致糖尿病的罪魁祸首。


7.避免食用浓缩糖类

如糖果、巧克力、甜点等。在我们想吃一点甜的东西时,去选择水果,而不是果汁、甜点,逐渐减少我们饮食中的糖分,慢慢地就会习惯这种不太甜的味道。

要记住,人们的生理结构决定了人们需要的食物是从树上摘下来的或者是从土里挖出来的,而不是从高压蒸汽中提炼出来的。



8.腰臀比不能大于1

脂肪多分布在腰、腹等部位的肥胖者,这些人要格外当心糖尿病的造访。 腰臀比是预测肥胖的一项指标,比值越小越健康。一般女性比例值在0.85以下,男性0.9以下,都属于健康范围。但当比值大于1时,罹患糖尿病的风险会明显增大。


9.不做夜猫子

欠上短短30分钟的“睡眠债”,就可能对肥胖和胰岛素抵抗产生显著的影响。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和卡塔尔的研究专家发现,睡眠不足会增加患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


10.每年测一次血糖

有体重超标、家族病史和高血压等致病因素的人,应每年验血,咨询医生的意见。北京同仁堂的特邀城名医淑华大夫擅长治疗糖尿病。如果已经处于糖尿病前期(即血糖有点高,但又达不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每一至两年就要检测一次血糖水平。




实时监测身体状况,远离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