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竺:七成癌症跟年龄有关
文/ 医药卫生报记者 张晓华
陈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卫生部部长,法国巴黎第七大学血液学博士,现为中国红十字会会长。不久前在郑州举行的健康中原高峰论坛上,陈竺谈了老龄化与癌症的关系,这也是中国人口癌症患病情况的特点之一。
最新的医学模式叫“4P” 全民参与健康投入
陈竺首先用“了不起”来形容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的卫生健康工作新方针:以基层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
“这意味着,健康成为和卫生并重的工作,而且是相互整合。”陈竺说,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人均预期寿命。解放初期,中国人均预期寿命35岁;1950~1980年,30年时间里人均期望寿命翻了近一番;1978年已经达到68岁。没有这一变化,不可能有改革开放的巨变,因为劳动力素质是经济学第一要素。
目前,中央已经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把健康和教育一样放到优先地位,如今可能需要特别予以强调健康服务。健康服务和医疗服务概念不太一样,健康保障不仅包括一般的医保、看病的费用,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健康投入,这个也要靠全民参与。
因此,最新的医学模式叫“4P”,即预防、预测、个体化、参与性。参与性就是我们现在卫生健康管理体系的共建共享,包括每个人对自己的健康要负责,对雾霾防治负责。“生活方式这一块以前我们投入太少,但它的贡献率很大。”陈竺说,卫生和健康投入,既要靠政府也要靠社会和个人。
陈竺认为,高端商业医保将来一定要提倡。打开发达国家的GDP贡献率手册(就是我们说的消费),第三产业要占GDP的75%~80%。在美国80%GDP的创造中,医疗服务业占20%,是第一大产业。
年龄增加是患癌最重要的因素 七成癌症跟老龄化有关
老年癌症的问题在中国不容忽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癌症研究中心的数据表明,每个人一生患癌的概率达40%,男女发病率不同。在我国,癌症的新发人口和死亡人口均呈大幅增加趋势。从癌症发病的亚型来看,我国的癌症死亡率偏高,比较难治。
癌症发病率上升的趋势短期内不会变,但中国的癌症很多是可以预防的,比如消化道肿瘤、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有关。早期干预,用合理的抗生素治疗,能把胃炎发病率大幅降低。乙肝预防可以广泛接种疫苗。实际上,预防为主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
今后10年,患癌人口将依然高发,中国癌症发病率每10万人口181。吸烟、饮酒、紫外线的暴露,甚至内分泌失调,都是诱发癌症因素。实际上,年龄增加是癌症发病率增加最重要的因素,而且是独立因素。年龄增加是首要且不可避免的患癌因素,多种癌症都是这样,70%的癌症问题跟老龄化有关。减少癌症发病率,让它变成慢性病甚至可治愈的疾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问题就解决了。在我国,66%的患者超过了60岁,71%的死亡人口超过了70岁。
大部分癌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都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这表明老年癌症实际上更为恶性或难治。以血液病为例,随着年龄增长,其死亡率也是增加的。但是老年癌症的研究现状不令人满意,因为人们关注的重心为中青年人,药厂对老年群体患者的临床试验兴趣不太大。
老年人常患慢性病 增加了癌症病情复杂度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生活水平包括营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延长了人均寿命;另一方面,也让一些疾病发病率升高,比如慢性淋巴白血病。
陈竺留学法国时,巴黎生物医院血液病的鼻祖曾在一节课中提到,有研究者对各个国家的领导人做了一个数据集,发现他们的慢性淋巴白血病的发病率相当高,这种病与生活状态、营养状态相关,生活质量越高,发病率就越高,食管癌、胃癌、肝癌等都是如此。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虽然不断提高,曾经高发的食管癌、胃癌却没有控制住。河南当时在食管癌的防控中做了表率,化学预防,胡萝卜素和硝酸、亚硝铵盐加进去后,林县(今林州市)食管癌的发病率就下降了。
导致老年癌症死亡率较高的另一个原因是,老年人常患慢性病,和癌症混合,增加了病情的复杂程度。慢性病患者也可最后因并发症致死。国际上现在把老年癌症和慢性共发病一起研究。衰老除了外在特征还有内在特征,免疫力下降、炎症增多、衰老系统增多等,都是老年癌症患者治疗中的难题。
因此,医学现在既要精准,又要讲分析、综合。讲到心血管病,要想到它和癌症还有关系。老年癌症的治疗比较特殊,手术治疗恢复周期长,六七十岁的患者对大化疗很难耐受。与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在井喷式改变,重点人群正在向儿童延伸,现在必须要关口前移。最重要的是,慢性病并发症的井喷状态可能在未来10~15年导致医疗费用的急剧增长。
陈竺认为,下一步建设健康中原过程中,一个是儿童的问题,另一个是老年人的问题,一老一小抓好了带动中间。中间也非常重要,很多精英不到65岁就过早死亡。希望能够为将来的老年癌症靶向先导化合物提供重要线索,温和用药,以柔克刚。在流行病学方面值得下本钱,在这个领域里投1元钱就等于为健康效益产生10元钱。把钱投在生命最后一个月里,实际上没有太大意义。
摘自丨医药卫生报
本期编辑丨佳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