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初心和匠心,传承创新中医药
初心和匠心是近年来人们经常谈论的两个词语,“工匠精神”也在2016年首次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当匆匆的脚步随着时间的流逝向前迈的时候,每个人都应该时常停下来问一问内心,可还牢记不忘初心,是否做到了不忘匠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唯有匠心,不负光阴。”
2015年屠呦呦研究员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发表了题为“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的演讲。这无疑给了中医药学人巨大的信心和鼓舞。2016年黄璐琦院士在人民日报撰文《增强文化自信 坚持与时俱进——推进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也于同年12月25日出台。作为中医药人,听到这些信息,读到这些报道时,心头无论如何不能不为之振奋,在国家良好政策的春风吹拂下,除了珍惜难得的机遇外,也更增添了紧迫感,坚守匠心,砥砺前行,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初心。
初心是一颗求真向善的心。从古至今,中医药学都是一门仁术济世的岐黄之道、养生祛疾的健康之道。正如百年老字号同仁堂的创始人乐显扬所说的:可以养生,可以济人者,惟医药为最。这也可理解为创立同仁堂的初心所在。儒家一向把“济世利天下”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而中医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所追求的仁术也正是儒家所倡导的仁心趋向的结果。
初心是一颗不畏艰难的心。“心中有了大目标,千斤重担不弯腰。”本着那颗求真向善的初心,当屠老师接受工作组交给的抗疟药研发的任务时,就带着无畏的勇气和信心投入了工作。“青篙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古法,从两千年前,为屠呦呦送来了一根火柴,擦亮它,也照亮了研制抗疟特效药的新思路。但做研究绝不只是“电光火石的瞬间”,真理总是千百次的试错熬成的。工作的第一阶段,他们研究了超过2000种的中药,发现了其中存在640种可能有抗疟效果。接着采用小鼠模型评估了从大约200种中药里获得的380种提取物。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失败了就推掉重来,在失败面前他们不言弃,始终执着地追求。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1971年,提纯获得了青蒿素,其抗疟作用率达95%到100%。千般磨砺终成就,永葆初心奋前行。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老一辈的中医药科学家们依旧忙碌,他们初心仍在,使命陪伴他们一路前行。
匠心是一颗守护与传承的心。听上去,中医药似乎与建筑房屋大厦的工匠、木匠等不可相提并论。而实际上,每一粒药丸、每一颗药片都经过了一道道完整的炮制工序加工而成的。正是恪守了“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一祖训,同仁堂才成就了“天下第一药店”的金字招牌。中药,来于自然,取于人心。唯有匠心,才能无愧本草,不负人心。《神农本草经》中何首物补肾益精血,列属上品。然而近些年来,谈“首乌”色变,关于首乌的不良反应事件却时有发生,首乌用于保健食品也出台了明确的限量规定。曾经的神效本草为何如今变成了伤肝杀手?毒性反应缘何古今差导巨大?炮制过程才是关键。古法中生首乌要进行九蒸九晒,历代医籍中也强调“制非九次,勿寝其毒”。然而现代的炮制方法已经大大简化,仅为蒸制一次。但只有“九制”过后的何首乌其毒副作用才能消除,而滋益之功大助。正所谓“药材好,药才好。”道地药材配上地道炮制,才有最上乘的质量。只有做到一丝不苟的守护和传承,只有践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能回归到“大医精诚”的初心和使命。
匠心是一颗执着与专注的心。“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耐心、专注和坚持赋予了本草生命的温度、培育了中药人一生的修行。时间考验的是匠心,铸就的却是品质。“匠心”是一味需要慢慢煎熬才能炉火纯青的药,日复一日虽然枯燥但是踏实,时间磨砺虽然缓慢但我们日积跬步以至千里。同时,匠心又绝不是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而是将传承与创新有机融合。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中言:“既不泥古以薄今,复不厚今以废古。”在无数次的临床效果实证下,在千百年来的改进完善中,中医药的智慧才得以沉淀、圆满。这种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的本质也吻合了中医药天人合一、辨证施治的精神内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医药所特有的文理的交叉、思维和工艺的结合也成就了他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匠心来源于初心,初心培育出匠心。无论是初心还是匠心,都萌芽于对兴趣的热爱,生根于对梦想的追求。
不为繁华易匠心,不舍初心得始终。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在一切讲求效率、减少成本而尽力获得利益最大化的时代,中医药的发展需要匠心情怀的坚守,这种坚守是对古老技艺的传承,也是整个中医药文化原本就拥有的温柔敦厚的底子。
关注我们:
*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账号
*查找公众号“北京同仁堂银川药店”
*扫描二维码
*搜索微信号“bjtrtyc”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长按二维码进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