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丨王静波: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2017年1月23日,是王静波教授诞辰89周年的日子。
王静波一生敬业奉献、追求真知,做人、做学问的个性和典范,犹如一面明镜,照亮心扉,又如春雨润物细无声。
斐然的学术成就
89年前,王静波诞生于中国上海。1946年,18岁的王静波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195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的王静波留上海医学院工作,师从我国现代放射影像学先驱荣独山教授。
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王静波在医学影像学上多有建树,特别是与荣独山教授合作完成的“纵隔肿瘤的X线诊断”研究,奠定了我国纵隔肿瘤影像诊断的基础。
1958年,王静波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四川建设,与上海医学院专家团队共赴重庆创建重庆医学院(现在的重庆医科大学),并先后任医院放射科(即影像科)和放射肿瘤科主任、教授。培养了大批放射学人材。文革后,他率先在我国西部地区建立首个放射治疗学硕士点,培养了一批高级放疗专业人员。
1983年,应四川省卫生厅邀请,王静波赴成都筹建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肿瘤专科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任筹备组长,随后担任四川省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研究所首任院长所长兼放疗科主任,曾任全国肿瘤防治领导小组成员、中国抗癌协会全国理事、中华肿瘤杂志编委、中华放射肿瘤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副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王静波的一生敬业奉献、追求真知,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建院初期,由于国内放射肿瘤学书籍缺乏,王静波独自翻译和编写了进百万字的教材和讲义,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他用独自撰写的《临床放射肿瘤学》《妇科肿瘤放射治疗》作为教材,培训放射治疗医生和物理人员。他特别强调放射治疗临床、敎学和科研结合的重要性。
清正的医德医风
王静波的专业影响和学术地位是广为知晓的,其研究成果和专业造诣得到国内外同仁一致好评。曾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6篇,其中4篇课题为国际首创。
王静波的一生身先士卒、敢为人先,为了提高医院的业务水平与国际接轨,王静波多次赴欧美考察学习先进的放疗技术和学术交流。在我国第一家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后装治疗设备Selectron-HDR,并在国内首次举办了现代后装治疗技术国际研讨会,对促进我国后装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在国内外影响很大,多家医院同行到省肿瘤医院来参观学习。
那时的放射治疗设备还相对落后,普遍采用CO60机进行治疗。有一次CO60机出现故障,发生卡源现象,处理不当便会对患者和工作人员造成不可逆的危害。在迅速撤离了患者及其他工作人员后,王静波带领维修人员徒手敲击钴源使其复位。
为了减少放射源污染,也为了尽快恢复机器的使用,整个过程他们都暴露在放射环境中。在他的心中,机器尽快恢复正常,为患者治疗是最重要的事,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永远放在第一位。
王静波一生严于律己、一身正气,廉洁奉公、身体力行。他悉心教导、育人无数,桃李满天;作为院长,他严格要求省肿瘤医院职工,对歪风邪气深恶痛绝;作为医者,他医者仁心,悬壶济世。
他认为医者生来便是治病救人的,替患者谋健康是职责、是本分,甚至在离休后,他也常关注在院医务工作者的廉洁性,发现有犯错误的情况及时批评教育。
身边的良师益友
王静波教授(前排左四)参加中华放射肿瘤学会成立大会
无论是业务上还是学术上,王静波都悉心指导着学生们。不光如此,他把自己的工资也时常留一部分及全部奖励津贴留存起来,用于支持发表文章的同事作为版面费和支助困难的职工。
王静波教授携骨干参加对外学术交流活动
王静波生前对年轻医生要求最高的就是影像学知识的学习和英语的学习,时为我院院长的王静波专门从国外引进外教斯蒂尔,在我院开设英语培训班,工作之余大家都纷纷到班上学习,职工的英语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人们更愿意亲切地称他为“王静波”,并不加任何其他的头衔,他自己也认为“王静波”和“医生”是对自己最好的称谓。曾经科里有个年轻的学生写了一篇21页的论文初稿,王静波耐心地帮助学生修改,总共修改了9次,最后精简到3页,成功发表。
行医几十年来,没数过他办公室的墙面上挂多少锦旗,没记过他曾收到多少封来自患者的感谢信,也没算过他退过多少红包。
离休后,王静波依然心系医院、心系放疗,关心医院的发展。年迈的他不幸得了帕金森综合症,但仍坚持每天让保姆用轮椅推着他到医院、到放疗科来转转,为科室同事提一些建议及改进的措施。每日如此,风雨无阻。
虽然王静波教授已不在人世,但我们应继续将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者风范薪火传承,将他淡泊名利、廉洁奉公的人生信条时刻铭记,将他仁心仁术、悬壶济世的医者大爱播撒世间,永远保持那份初心,兢兢业业,无私无畏,砥砺前行。
来源:四川省肿瘤医院
【四川卫生计生】
scweishengjisheng
卫生热线:12320
计生热线:12356
长按识别左边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