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和习俗,涨知识了
三木药业有限公司
三木超凡善行天下
“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许多小伙伴积攒了一个正月的头发终于要迎来新年第一剪了,民俗君今天也特意早早起床,准备去剃个龙头呢。但是,二月二只有剃头这个习俗吗?二月二可决不会是光剃头这么简单哦!
(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二月二,传说是尧王的诞辰。在南方,如客家地区等,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土地诞”,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同时,北方地区在节日期间也有吃猪头肉、理发(剪“龙头”)的习俗。社日是古代人们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后已有春社、秋社之分。宋代起把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确定为社日。二月二相传是土地公公的生日,这样春社就和二月二有了密切的关系并逐渐结合在一起。二月二这天,人们为庆祝土地神生日,要敲锣鼓,放鞭炮,到土地庙烧香祭祀。许多地方还有声势浩大的庙会活动,例如北京市佛子庄乡“二月二酬龙节”庙会、河北赵县范庄龙牌会、河南淮阳县二月二太昊陵庙会、山东邹城春龙庙会、安徽亳州陈抟庙会等都是历史悠久的二月二庙会,人们在这天烧香祈福、逛会游玩,寄托了祛邪、避灾、安康的美好愿望。俗话说:“过个大年,忙乱半年,正要消闲,赶上种田。”二月二是正月年节的延续和终结,年的气氛还在,新一年的农事春耕也即将开始,人们在这天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节俗活动重温年节的热闹,也表达着新年生活的美好祝愿。由于二月二在惊蛰节气前后,各种昆虫活动开始频繁。撒灰仪式也用于驱虫,将灰洒在家中墙根处,叫“围墙根儿”,有“二月二,撤青灰,蝎子蚰蜒死成堆”的谚语。人们还用棍棒、扫帚或者鞋子敲打梁头、墙壁、门户及床炕等处,点蜡烛照房梁、墙壁,以避蛇蝎、老鼠等虫物。通常还要念吟唱歌谣,如“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不露头”、“二月二,敲瓢碴,十窝老鼠九个瞎”、“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等。也有通过敲击梁床门户来表达“敲龙头”、祈求富裕的愿望,有“二月二,敲梁头,金子银子往家流”等吉祥语。二月二还是一个媳妇回娘家的日子。旧俗规定,媳妇正月不得住在娘家,二月二这天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或半个月,为女儿正月在夫家劳累好好休息,也为犒劳新年即将开始的忙碌。故民间有“二月二,家家人家带女儿”、“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接女诉冤仇”、“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等谚语。北方地区将二月初二理发称为“剃龙头”,人们纷纷赶在“龙抬头”这天理发,相信这样会使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这也成为二月二最为广泛的习俗。在一些地方还有“剃喜头”的习俗,这天为6至12岁的儿童进行剃头庆祝仪式,祝福孩子一生平安、前途无量,成为一项重要的人生礼仪。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天上下雨地下流;家家户户吃猪头。”将过年时的猪头、猪蹄留到二月二日食用,俗称“吃龙头”。二月二的节日饮食常常和龙关联起来,如北方不少地方吃水饺叫“吃龙耳”、“吃龙牙”、“吃龙角”、“按龙眼”等;吃面条则叫“吃龙须”、“挑龙尾”;吃的春饼叫“龙鳞饼”;吃蒸肉卷子,叫“吃懒龙”。此外,二月二还有吃炒豆、爆玉米花等食俗,“金豆开化,龙王升天,行云布雨,五谷丰登”,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还有不少地方在这一天吃荠菜、吃芥菜。二月二是我国传统节日大家族里的晚生子,出现于中唐,发展于宋代,那时的它还和龙并没有什么关系,而是一个以踏青、挑菜、迎富为主要节俗活动的浪漫节日。元明时期,二月二的踏青、挑菜、迎富习俗在一些地方仍然传承不废,同时也迎来了节日转型,逐渐与龙联系起来,并融合了春社、花朝、惊蛰的节俗,有了撒灰、驱虫、祭社、禁忌等方面的文字记载。清朝和民国时期是二月二的兴盛期,基本延续了宋明以来的节日习俗。说了这么多,想必各位看官已经知道二月二可不光是剃头那么简单~它是一个复合性的传统节日,在春天来临之际给予人们最后的休闲时间,告别年节的娱乐消遣时光,步入正常的生活状态,也用仪式反映着人们祈盼丰收、祈求安康、追求富贵的生活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