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新”守护希望 “琳”漓尽致奉献——记北大医院“组团式”医疗援藏专家侯新琳

高原卫生人

    点击上方“高原卫生人”,西藏医讯 一键关注


“依靠药物,缓解严重高原反应;捧出丹心,护佑患儿希望发芽。面对凶险病情,她用高超技术和过人魄力扭转乾坤;对待当地同事,她用满腔热情和深厚学识传递温情。在她看来,与让患儿的亲人感受到慰藉相比,艰难困苦轻如鸿毛。” 这是侯新琳2016年获得国家卫生计生委先进典型称号时的颁奖词。

在洒满阳光的高原上,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穿梭于病房,知性中带着坚强,干练中透着沉着。她就是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援藏医疗队员侯新琳。援藏半年多了,一路走来,历练出的是成长,磨砺出的是品行,坚持不懈的是信念,永不放弃的是奉献。

主动请缨的巾帼英杰


2016年7月,当中组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通知来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的时候,考虑到自己作为新生儿专业的医生,而西藏地区的儿科又比较落后,很多常见病都无法及时医治,急需此方向的提升和加强,侯新琳大夫便主动提出申请,自愿加入援藏队伍。北大医院儿科是我国最早建立起来的现代儿科之一,优良的传统、精湛的医术是儿科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侯新琳大夫是北大医院儿科的主任医师,她过硬的技术和强大的团队确实可以促进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专业的发展与升级,为藏区儿科事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力量。

即使在刚上高原之初,陌生的环境、刺眼的光照、稀薄的空气让侯大夫的高原反应尤其的强烈,失眠、头痛、喘憋、心动过速,这些严重的高原反应症状,侯大夫一个都没少。然而她知道,此次进藏是国家使命,促进藏区医疗事业进步就是她的目标,再严重的高原反应也不能阻挡自己的脚步,就这样,开启了她的援藏之旅。

填补空白的医疗专家


刚入藏不久,一个极其危重的患儿就出现在侯大夫的科室。一个3岁的男孩上唇外伤后出血,住院时已经重度贫血,上唇缝合处渗血不止,以前,医院来了这样的患者,医生都会建议到条件更好的内地医院治疗。但在侯大夫来了之后,可以将患者留在本地,节省了宝贵的救治时间。经过和各个科室的“组团式”援藏专家的多次会诊,成功确诊了患儿为血友病(甲),这是西藏地区首次确诊血友病(甲)病例。

在高原,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很高,细菌性脑膜炎的患者每天就有三、五例,同时伴有各种类型的并发症如脑脓肿、硬膜下积液、脑积水等,由于此前遇到这种情况医院没有做手术干预的条件,家长们只能放弃治疗。但幼小生命的逝去让侯大夫特别心痛,因此,她组织一同前来的援藏医疗队专家们共同合作,首次在床边行细菌性脑膜炎合并脑积水的穿刺引流手术,重给患儿新生希望,填补了自治区医院的医疗空白。

类似这样的第一次、首例还有很多很多,首次行先天性食道闭锁、食管气管瘘畸形矫正术;首次行侧脑室穿刺引流、头皮下储液囊置入;首次诊断后尿道瓣膜所致肾脓肿及脓毒性休克;诊断西藏儿科首例Sturge-weber综合征;诊断西藏首例静脉窦血栓形成所致脑疝并成功挽救生命。此外,由于西藏地处高原,生理状态下就相对缺氧,围产期缺氧性脑损伤的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而侯新琳本人专业方向又是新生儿围产期脑损伤,因此新生儿神经重症监护团队的建设成侯大夫来的又一个工作重点。组团队、教技术,她手把手培养,一步步传授。首次在西藏实现了新生儿振幅整合脑电图、新生儿脑组织氧饱和的监测,并常规应用于临床;首次实现了早产儿、脑损伤新生儿的神经发育随访;普遍开展了早产儿颅脑超声的床旁监测。侯新琳的到来为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儿科带来了勃勃生机。

实现“输血”“造血”的无缝衔接


在第八批援藏干部培训班结业仪式上,中组部陈希常务副部长曾指出:“把输血型的援助方式变为提升能力,造血型的援助方式”,国家卫计委李斌主任要求“将组团式援藏打造成卫生援藏的升级版”。侯新琳一直牢记自己的使命,不仅是提供医疗技术,不仅是“输血”,还要“造血”。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建设专科人才梯队,储备人才队伍,发掘成长骨干是她工作的重点。短短的半年时间,一支出色的儿科医生队伍已在侯新琳大夫的手下成长起来,卓嘎大夫已掌握床旁头颅超声技术;泽碧大夫已掌握新生儿振幅整合脑电图技术;赵蓉大夫已规律开展新生儿神经发育随访,此随访机制也是西藏自治区首次。同时,侯大夫发现,在临床工作中,大量的有西藏特色的危重症得不到总结。因此,她根据西藏地区的特色,带领当地各级大夫开展临床病例总结及临床科研工作,对当地医护人员进行临床病例总结思路培训,全方位提升当地儿科医生的临床科研水平。为了在西藏开展新生儿先天代谢缺陷病的筛查,她积极与自己的大后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杨艳玲教授联系,对疑诊断患儿采集血、尿标本进行检查,费用由她个人的科研基金承担。

侯新琳大夫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自己不断的手把手教学,目前已经把当地骨干大夫培养成为具有扎实的临床工作基础、善于发现问题、有一定自我研究方向的儿科专业人才。他们的临床技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为患儿的早期治疗,改善预后得到了保障。

搭建前线后方的生命之桥


“您孩子的病情有点特殊,建议到大医院确诊一下,北京积水潭医院在骨科治疗方面经验比较丰富,如果需要,我可以帮您联系……”,在枯黄萧瑟的大草原上,侯新琳大夫对一名患儿家长细声说到。这是在全国海拔最高的乡镇,被称为“世界之巅”的普玛江塘乡,在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组织的“组团式援藏医疗专家走进普玛江塘”活动中侯新琳大夫看到一个病情特殊的患者,由于这种疾病在藏区还不能治愈,因此侯新琳希望通过自己的援藏后方来救治孩子。

2017年3月6 日,一位因“生后吐沫1天、呛奶2次”的小婴儿来到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刚刚出生的患儿生后即有吐沫,喂奶后呕吐并伴有呛奶,生后第二天又出现了发热、气促、皮肤硬肿、发花,食道碘剂造影检查:食管闭锁,胃腔及肠管内较多气体密度影,注意下段食管与气管瘘形成。小婴儿的情况紧急,急需手术治疗,在与同样是援藏专家的胸外科王京第大夫讨论后,又经过全院会诊,认为应该请儿外的专家进行手术。但是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没有儿外科,侯大夫立即联系了自己的后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大医院一路绿色通道,立即派出儿外科高阳旭大夫前去会诊,行手术治疗,患儿生命得到了保证。

“看似几个人的援藏,但其实背后有国家的支持、有我的医院的支持,我除了在帮助自治区儿科事业发展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外,我也可以为祖国的边疆和心脏搭建一架生命桥梁,铺一条绿色通道”侯新琳说。的确,侯新琳大夫在身体力行的传授知识外,也在充分的利用更多的资源来提升藏区的儿科水平,把外面的医生请进来会诊手术,把受援科室的医护人员送出去进修学习,她竭尽所能的将自己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将一年的时间变到最长。

半年多来,苦过、累过,但更重要的是收获了。她曾为了一个幼小患儿的生命,流着汗、咬着牙继续坚持过;她曾为了能给偏远地区的患者看病,在藏区泥泞的村落奔波过;她曾在凌晨深夜之时,在抢救室带领同道们并肩奋战过;她也曾为了一个疑难病例的治疗方案,彻夜难眠过。但这些都没有阻挡她前进的脚步,反而让她为西藏医疗事业发展尽心尽力的信念更加坚定。作为一名白衣战士,她从求生若渴的父母眼中读到了医生的责任,在迎来每一个患儿的康复,她从一声声感谢中听懂了什么是幸福;作为一名党员,她把援藏作为历练人生、锤炼党性的难得机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相距千里的首都和高原之间架起了一座生命友谊之桥,用热情和汗水浇灌祖国边陲的土地。都说“相遇即是牵绊”,援藏之旅终究是会结束,但援藏情怀却永远留在心间。


传播卫生理论,报道医护事迹
投稿邮箱:744707732@qq.com
微信号:gywsr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