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堂】蜈蚣

药店智汇


蜈蚣


来源

本品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subspinipesmutilansL.Koch的干燥体。


别名

百足虫、千足虫、金头蜈蚣、百脚


产地

主产于湖北、浙江、江苏、安徽等地。野生,现多人工饲养。


性状

药用蜈蚣呈扁平长条形,长约6~14厘米,宽0.6~1.0厘米。


全体由22个环节构成,头部红褐色,背部黑绿色,有光泽,有头板覆盖,头板近圆形,前端稍突出,两侧贴有颚肢一对,前端两侧有触角一对。


躯干部第一背板与头板同色,其余20个背板为棕绿色或墨绿色,具光泽,自第四背板至第二十背板上常有两条纵沟线;


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二节起,每节两侧有步足一对;步足黄色或红褐色,偶有黄白色,呈弯钩形,最末一对步足尾状,故又称尾足,易脱落。


质脆,断面有裂隙。气微腥,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微咸。湖北、湖南产者形态与苏浙完全相同,仅头色较深,腿呈淡黄色,供药同用。


药用干品蜈蚣等级按长度大小分可以分为三个等级,一级(小)10cm一下,二级(中)11cm-14cm,特级(大)15cm以上。


正常生长下的少棘蜈蚣大概一龄时体长为5厘米,二龄7厘米,三龄9厘米,四龄11厘米,五龄12厘米,六龄13厘米。四龄的蜈蚣即为成体蜈蚣。


另外还有碎蜈蚣,一般是蜈蚣断条,单节或相连几节,碎蜈蚣容易掺假造假一般药店不进。


以干燥,无杂质霉变虫蛀,身直色墨绿完整体长者佳。


采收加工

人工饲养的蜈蚣一般在7-8月采收;野生蜈蚣一般在夏季雨后寻捕。


加工方法一般是先用沸水烫死,取长宽和蜈蚣相等,两端削尖的薄竹片,一端插入蜈蚣的头部下颚,另一端插入性端,借竹片的弹力,使蜈蚣伸直展平,后晒干或烘干。


性能功效

风为阳邪,寒为阴邪。风属阳其性多动而变。寒属阴其性多静而守。故论病而至于风则症变迁而莫御,论药而至于风则其药亦变迁而莫定矣。


蜈蚣有毒,惟风气暴烈者可以当之,风气暴烈,非蜈蚣能截能擒,亦不易止。


本品走窜主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故而搜风定搐力强,与全蝎均为息风通络要药,两药相须有协同增效作用。


然全蝎性平,息风镇痉,攻毒散结之力不及蜈蚣;蜈蚣力猛性燥,善走窜通达,息风镇痉功效较强,可治疗风湿痹痛以及痉挛抽搐。


蝎、蛇、蟾蜍、蜘蛛和蜈蚣被俗称为“中华五毒”,是我国传统的五味以毒攻毒的中药材,盖古今医药名著中均把蜈蚣列为解毒、镇痛、克癌、治痛的重要药物。


养金龙鱼的朋友都知道不可以拿着带头的活蜈蚣直接去喂食心爱的宠物,必须去掉头,不然就有可能导致鱼死亡。


然而用药时是不是也是这样?


平常我们在药店卖药时处方上就有写着去头足不用的,传统的炮制中要求除掉头足,现代中医研究证明不用除头足,除头足会造成损失所以现代炮制都是留头足


用时宜带头足,去之则力减,且其性原无大毒,故不妨全用也。


本人工作已有十年,日常所卖蜈蚣皆给予头足,用时可拉伸中间取下中间部位,然后用竹签将剩余头尾削下,此法最简。


蜈蚣用量过大可引起中毒,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呼吸困难等。出现溶血反应时尿呈酱油色,过敏者全身起过敏性皮疹。


此药应严格掌握用量,中药处方一般蜈蚣都是以条为单位,个人观点觉得不是很妥当。


药有等级之别,一条蜈蚣其重量差异也较大,大小相差可以数倍。所以蜈蚣以条为计量单位入药是不科学的。


建议医生开处方时蜈蚣以克为计量单位,中药柜台可提前去掉一部分蜈蚣竹片,剪成小段后用于配方,医院内可以将蜈蚣研末定量。


此法可以避免虫类药物出现过量问题。


主治病证

(1)急慢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

(2)中风面瘫,半身不遂。

(3)疮疡肿毒,瘰疡痰核。

(4)偏正头痛,风湿顽痹。


用法用量

用法用量是煎服一般是3~5g,若是研末冲服则是每次0.6~1g。另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辛温走窜,故内服用量不宜过大,孕妇忌服,血虚生风者慎服。



▶关注药店智汇,让你的药店比别人更专业、更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