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还有几个人知道炮制的古老计时方法

潇湘医药圈

时辰


古时候的时辰,是以十二地支为序排列,简称为时,因此1时就是一昼夜的1/12,分别叫子时、丑时、寅时……而现在的小时一昼夜是24点,加上“小”字加以区别,所以有“小时,一时之半也”的解释。


古时对炮制的时间要求一般就以时辰计时,比如“附子煮一时辰”、“海藻用乌豆蒸一时”这都表示要处理两个小时。


不过对于加工时间更长的却不说“煮二时”或“煮三时”,用的是“从巳至午”、“从巳至未”。比如“黄精以水洗净后蒸,从巳至子”,表示黄精要蒸七个时辰。这种说法就不仅表述了时间的长短,还说出了时间的始终,颇有深意。


半日

这半日你一看便知是12个小时,6个时辰,不过,这应特指的白天,比如“蓖麻籽盐汤煮半日”,如果是在晚上炮制处理,就一般说一宿或过宿、一夕、一宵、一夜或过夜等词来表达半天的意思,如"以苦酒渍乌梅一宿"、“枸杞子,酒润一夜”。


古人有三大计时工具,分别是“圭表”、“日晷”、“漏刻”。宋代《证类本草》中记载有“海蛤煮五十刻”,这里的刻就用的是漏刻。漏是指计时用的漏壶,刻是指划分一天的时间单位,它通过漏壶的浮箭来计量一昼夜的时刻。


最初,古人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

后来古人发现漏壶内的水多时,流水较快,水少时流水就慢,显然会影响计量时间的精度。于是在漏壶上再加一只漏壶,水从下面漏壶流出去的同时,上面漏壶的水即源源不断地补充给下面的漏壶,使下面漏壶内的水均匀地流人箭壶,这样就能获得比较精确的时刻。


古时候一昼夜划分为100刻,煮五十刻就是煮半天的意思。而现在的一刻是15分钟,一天只有96刻,所以古时候的刻只有现在的14.4分钟。


一日

一日就是一昼夜,十二时辰,24小时,古人炮制的书籍中就有写煮一日、煮一昼夜、浸一日一夜等说法,也有偶尔写旦夕、日夕、朝夕的。还有好玩的会写“煮一百刻”、“褚实以酒浸一伏时”。


一日也有单指白天的意思,比如“白颈蚯蚓,以无灰酒浸一日至夜,漉出”。一般而言,一日没有特殊说明和起始时间注释的,就表示一整天。


一炷香


总能在武侠小说里见到“一炷香”的说法,它就是烧尽一根香所需要的时间,古人炮制也会用到这种说法,比如:“舶上硫磺煅一炷香”,可是你要问一炷香具体是多少时间,多少刻?并无详细解释,倒是市面上买来敬神的香点完一炷的时间大概为一个小时。


一炊时和一饭时

大抵从古至今,都有资深吃货,炮制时间也可以用做一顿饭的时间和吃一顿饭的时间来表示,“密佗僧煮炊时”、“踟蹰花煮炊食久”、“大云蒸一饭时”……


可你说这一顿饭是多长时间呢?笔者最快五分钟,慢则一小时,不过考虑到从前时间慢,大约这一个小时许是差不多的。


一七

前面的时间表述方式你还大概知道,这个一七一定懵了吧~其实七是咱们古人很爱用的一个奇数,七律、七情、七夕……这炮制用的“一七”不仅有七天的意思,还可以表示第一个七天或再一个七天,“百药煎过一七后,看药上起霜”,“附子,小便浸二七日”,“铁砂好醋浸一七,捞起晒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