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河南中医药事业迎来发展的春天

滑县中医院

——《河南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2016~2030年)》解读

本报记者 尚慧彬 乔当归  刘 旸  文晓欢 刘永胜 王正勋 陈述明 赵忠民

3月的中原大地,春寒料峭。但在河南省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心里,整个3月都是阳光普照的。2月底,河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河南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如春风一样,吹绿了他们对中医药事业的憧憬,迎来了他们企盼的河南中医药事业的春天。从高校到医院,从学者到医务工作者,从临床医生到普通的中医药大学生,从医院管理者到普通中医药从业人员,对此都感到欢欣鼓舞。他们热议如何借政策的东风,建设中医药强省,如何让这一古老而又在不断创新中的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如何让这一护佑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仁术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群众的健康。 


加强服务能力建设


群众了解中医药往往是通过中医医疗机构,其服务能力增强了,群众自然更认可中医药。《规划》提出,要持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完善服务网络,让群众获得更可及的质优价廉的中医药服务。为了这个目标,我省各级中医医疗机构一直在不断求索。
百尺竿头  打造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我院是河南省正在打造的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的‘中医骨伤科医疗中心’建设主体单位。”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院长李无阴认为,河南打造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正是在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先行之步,能很好地带动区域医疗、预防和保健服务水平的提升。

在中医骨伤科医疗中心的5年规划中,李无阴表示,要搭建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学术提升等多个平台,落实带动辐射作用。

 “定位疑难重症是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今后要走的路。”李无阴说,对此,他们已对医院自身的专业发展规划进行了调整。

目前,该院是国家中医骨伤诊疗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河南省骨科疑难疾病国际会诊中心、河南省中医骨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20多个省级骨伤骨病研究治疗中心。

“十三五”期间,该院将以内涵建设和提质增效为重点,以“预防、治疗、康复”业务发展为主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互联网+”新业态,与兄弟单位加强合作,为加快建设健康河南、增进群众健康福祉做出新贡献。
百炼成钢    做好省级医疗中心的“大蛋糕”

《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80%的市级中医院达到三甲标准;到2030年,全部达到三甲标准。市级中医院被定位于“省级中医区域医疗中心”,这是建设中医药强省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

对于《规划》的出台,郑州市中医院院长刘宝琴用“用心学,用力做”与全院干部职工以及全体中医药同仁共勉。

刘宝琴认为,《规划》提出要重视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就是体系建设的整体提升,主要体现在自上而下,对不同层级中医医疗机构的能力提升;覆盖中医药预防、保健、重大疾病、康复、养生、产业化等全体系横向能力建设;不同主体之间的体系,如公立医院与社会资本办医、医药企业、养生保健机构等的协同发展。

郑州市中医院一直承担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各项培训任务。《规划》出台之后,郑州市中医院将通过该院已经建立起的中医医联体,为包含专科医院、社区诊所、基层医疗机构、民营中医院在内的78家医联体单位,提供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及资源共享服务,继续担起市级中医院“大卫生、大健康”的责任。

“我们将继续发挥三级医院的优势,对成员单位进行协同发展,输送人才、设备配置、学科专科、培训项目、医疗、信息资源等‘六下沉’,切实加强基层网底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刘宝琴说,郑州市中医院已经成立了12个专病协作组,建立了医疗、护理、院感、管理4个专业管理委员会,促进该院中医医联体内成员单位的服务能力整体提升。

始建于1954年的安阳市中医院是河南省建院最早的中医医院之一。经过60余年的发展,该院已由一家中医联合诊所,发展成为一所在全国中医系统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全国示范中医院、三级甲等中医院。

该院注重完善中西医结合的诊疗体系。多年来,他们一直坚持的发展战略就是弘扬中医特色,坚持中西医协同发展。该院在中医药发展上,名医、名科、名药并举,同时,积极引进先进的诊疗设备,弥补中医诊疗手段的不足和局限性,提高中医药的诊疗效果;在西医的发展上,大力倡导技术创新,差异化竞争,互补性发展。中西医和谐相处,各具特色,互通有无,共同提升,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身优势。

“跳出圈子看专业,站在外围看医院。”该院院长张立峰总结说,“在突出中医特色和发挥中医优势的同时,坚持以继承促创新,以创新求发展,在传承和创新上做足文章,下大力气,不断挖掘、丰富中医治疗项目,以中医特色树名科,以一流疗效创名科——这是《规划》为我们指明的强院、兴院之路。”

濮阳市中医院则把打造重点专科作为抓手,努力建设全省区域医疗中心。他们成立了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院重点专科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督导具体工作的落实情况。在建设周期内,除各级重点专科的上级扶持资金外,该院分别给予国家级、省级、市级中医重点专科150万元、100万元、50万元的资金扶持,用于人才培养、科研教学等,并实行专账专户管理;对各级重点专科制定了系统的年度考评方案和动态管理措施。目前,该院拥有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1个,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1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1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1个,市级重点专科(学科)3个。   

“医院要发展,提高防病治病能力是关键。”濮阳市中医院院长韩文朝说。他们积极探索新的诊疗模式,以肝病科、心内科为试点,将中医“辨体、辨病、辨证”理论体系运用到临床,有效提高了临床疗效;主动参与防病项目,利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了病前、病中、病后的健康与疾病管理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的诊疗模式逐步向“以病人为中心”模式转变。

中医是中医医院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该院将中医临床路径、优势病种、汤剂使用率、特色疗法作为重点考核指标实行加分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与科室人员绩效挂钩;同时,每年都会根据医院发展实际,微调绩效考核和分配政策,出台激励政策。今年该院又出台了特色疗法和非药物疗法单项奖励政策。
百花齐放    提升优质中医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提升中医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让人人享有优质中医医疗服务,县级中医院的发展不容忽视。据省中医管理局副局长张健锋介绍,近年来,我省县级中医院人才队伍、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方面战绩显著,有20家县级中医院年收入过亿元;但也有一些县级中医院机构不全、服务能力不足,需要下大力气建设,才能达到《规划》要求的目标,给广大群众提供便捷可及的中医药服务。

中牟县中医院院长申俊岭最近特别忙,难得能坐下来接受记者的采访。这段时间,中牟县中医院新院区即将投入使用。在申俊岭看来,这是一次全面提升县级中医院服务能力的良好契机。

这一投资近5亿元、选址在中牟县新老城区交界地带、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的新院区已经完成了主体建筑封顶,计划于下半年投入使用。“新院区从土地划拨到建筑建设,再到设备配置,医院1分钱也没花!”申俊岭说,行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县委、县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给了院方集中优势力量提升服务能力的信心。

目前,中牟县中医院在重点专科基础上,全面提升自身的“软实力”建设:以省级特色专科针灸推拿科为龙头,融合新的治疗手段,开展了中医康复、臭氧治疗、融合治疗、针刀治疗、火龙灸等特色疗法;以郑州市重点专科心病科、脑病科、肿瘤科为重点,打造市级重点中医品牌,并不断拓展骨伤科、脑外科的技术优势,打造新的技术品牌。

新院区投入使用后,该院因环境制约陷入发展瓶颈的妇产科、儿科,也将全面提升硬件设施水平和软件服务能力。

而另一家县级中医院——武陟县中医院也走在探索专科强院的路上。2016年9月,该院糖尿病科顺利通过省专家组验收,成为“河南省中医特色专科”。能够获此殊荣是因为该科的医务人员根据多年的总结和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5+1平衡疗法”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5”即治疗糖尿病的“五驾马车”疗法: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疗法、血糖检测、糖尿病教育。“1”即中医疗法:采用中药口服、熏蒸、穴位贴敷等中医疗法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记者在采访中正好遇到一位张姓患者出院,据这位患者介绍,她本人患糖尿病多年,在这里用中医疗法治病,她很满意。

在重点发展糖尿病专科的同时,该院还是较早一批开设中医康复科的县级中医院。

“我们医院对于专科建设十分重视,秉承的就是统一规划,科学研究,人、财、物全力支持,但基础设施是困扰我们发展的一个大瓶颈。”该院副院长翟建民说。


人才建设:重经典   重传承 重实践


    《规则》提出全面建设中医药强省。要建设中医药强省,人才无疑是重中之重。

3月25日,在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2楼27诊室内,6位规培生围坐在内科主任中医师高翔身边,一边观察一边记录高翔的每一次接诊情况。

“背一下半夏白术天麻汤。”高翔还会经常让某位学生背诵方剂,然后指出其中的不足并讲解采用某种中药材的必要性。

“师承教育是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的重要手段。作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医院将这种教育方式全面融入整个规培过程。”高翔说,该院制订了严谨的规培计划,严格把控带教质量,中医副高职称以上、有带教经验的医师才会被遴选担任规培医师。

当然,在“师带徒”模式中,除去制度的硬性规定,“师傅”的个人影响不可低估。

正因此,高翔非常注重以身作则。每天早晚,他都会挤出1小时集中精力看书学习。

“最重要的是老师非常热爱中医药事业。”规培生杨振锋坦言,“在老师接诊的100人次中,顶多会让10人次去做必要的辅助检查,其余都是用纯粹的中医药和中医疗法进行治疗。”

“不仅如此,医院对中医传承型人才培养各方面的工作也非常重视。”高翔所言不虚,早在2012年,该院就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了毛德西、王宏坤、李鲤和王立忠等4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如今,共有7位专家被选为全国名老中医学术传承指导老师;自2014年,举办“中医经典研读”活动,分别进行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研读。经常不断地学习与研读经典,是培养中医思维模式的一个必要途径。

“培养中医药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有中医思维模式的人。”河南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郭德欣就中医药人才培养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早在2009年,河南中医药大学与河南省中医管理局达成共识,首次尝试改革高等中医药教育模式,大胆举办仲景学术传承班。这个班的30名学生全部从上了一年课的学生中遴选而出。他们仰慕先贤,认同中医药文化,对中医药有深厚的兴趣。进入这个班之后,他们上的都是经过精心论证后调整的课程。“具体来说,这个班的课程表现为‘四重一突出’,即重中国传统文化、重中医经典、重中医思维、重临床实践,突出仲景学术思想。”郭德欣说。在这个指导思想下,该班的学生加强了中医经典的学习,跟从名师学习,培养了诊治能力。4年下来,他们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8人考上研究生,就业时也很抢手。不仅如此,学生们上学期间就发表了近40篇学术论文。后来该校为了总结学习成果,专门编印了学生论文集。

在这个首届仲景学术传承班成功的基础上,该校又举办了洛阳正骨传承班和中药传承班,并逐步将取得的成果扩大化,做好教学结构调整,走院校教育加师承教育之路,强化实践能力训练,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出更多人才。

在各级中医院,人才的培养、学术的传承都得到了医院的高度重视。依据《邓州市传统医学师承管理办法》,邓州为94名合格指导老师和171名师承人员确立了师徒关系;武陟县中医院提出了自己的人才培养计划,每季度都会举行一次人才招聘,同时把医院人才划分成“新星”“骨干”“学科带头人”“科主任”“管理人员”5类,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在睢县中医院,每年都有大批中青年医师到上级医院学习进修,该院每年都要到河南中医药大学招聘人才,在官网上公开招聘高端中医药人才,还设立了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张反修传承工作室。

在南阳,一个涵盖本科、大专、中专3个办学层次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已经形成,设置国家级重点专科1个,国家级重点培育专科1个,省级重点、特色专科22个。南阳持续实施中医药“123”培养计划和“531”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创办仲景书院,大力培养仲景经方高端人才。


弘扬中医药文化   打造仲景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中医药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就把中医药文化上升到民族文化的高度。

谈起中医药文化,郭德欣滔滔不绝,从他的谈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中医药文化的热爱。“河南中医药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以自己独特的内容丰富发展了中原文明,在自己的理论体系中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观念、语言文化等。”

河南中医药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有大量的遗迹,如新郑黄帝文化、新密岐黄文化、南阳的医圣祠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医药文化根在河南;中原地区出现了很多杰出的医学家及经典论著。建设中医药文化强省,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这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最无可替代的就是医圣张仲景留下的文化和品牌。南阳市委、市政府认识到了“医圣”的品牌价值,围绕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建设,紧扣“大健康、大民生、大产业”主题,以中医药发展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强力实施张仲景医药创新工程,推动以中医药为代表的健康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

南阳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桂延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南阳市委、市政府以规划、政策、学术为着力点和出发点,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站位全市经济社会大局,科学部署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着力打造中医药事业发展高地。南阳围绕仲景品牌,着力打造生命健康全产业链,培育了宛西制药、福森药业等一批在全国范围内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龙头制药企业,吸引了众多知名药企来南阳投资。其中,由深圳海王集团投资23亿元的南阳现代中医药健康产业园区、由河南达利尔公司投资200亿元的张仲景医药文化产业集聚区,正在有序建设中。

如何把中医药文化融入更多人的生活中、思维中呢?走进河南中医药大学,你会感受到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校园内有100多亩(1亩=666.67平方米)中药园,种植着各种中药材,扫描一下二维码,就能了解某种中药材的基本信息;宽阔的广场被命名为仲景广场,各种重大活动在这里举办;在教学楼的长长廊道里,布置了“百方园”“百药园”“百穴园”,一路看下来,真的能了解不少中医药知识;校园内建设了中医药博物馆,馆内对河南中医药文化进行了精心梳理……在这种厚重而雅致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中,连来访者都会对中医药文化产生仰慕之情。

南阳张仲景博物馆(医圣祠)馆长刘海燕告诉记者,任何一种文化选择,都离不开时代土壤;任何一种经济模式,都离不开文化支撑。医圣祠是中医圣地,被奉为中医祖庭,以其丰厚的医学文化内涵,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炎黄子孙的勤劳智慧,铭刻着人类与疾病做斗争的拼搏精神。

近年来,南阳深入挖掘医圣祠中医药文物、文化、旅游价值,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

医圣祠先后举办《大国中医策》、屠呦呦诺贝尔医学奖《大国诺奖路》、国医大师唐祖宣《弘圣斋》名医馆、南阳中医十大名师展览馆等陈列展览馆,并升级改造《智圆斋》展览设施;开展仲景文化全国巡礼、全国医学院校巡礼活动。同时,60位国医大师展览馆、“一带一路”中医药战略《大国中医梦》展览馆、中药标本展览馆正在筹划设计过程中。

“推广和开发张仲景文化创意产品,让世界认识中华医圣张仲景。”刘海燕如数家珍,“共有5件事值得一提:确立张仲景标准形象,向全世界发布张仲景标准像;出版发行《伤寒论浅歌》《金匮浅歌》,开展面向中医药高等院校赠送《伤寒论浅歌》《金匮浅歌》医学教材活动;京宛两地连续联合举办仲景经方临床应用学术活动;持续与全国中医药院校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活动;筹备印刷馆藏白云阁木刻版本《伤寒杂病论》。”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河南的中医人更是敏锐地察觉到中医药文化作为优秀的文化资源,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河南多次派专家到海外讲学,组织关怀团到多国宣传中医药,在一些国家开办仲景学院和诊疗中心,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通过在境外联办中医药大学,每年向境外输送中医药专业人才500余人次。仲景故里成为名副其实、声名远播的中医药人才摇篮。

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局长张重刚说,河南省中医药行业必须紧紧抓住当前“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发展时机,深入学习贯彻《中医药法》和《规划》,实施中医药优先发展战略,强力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大力弘扬张仲景文化,加快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切实发挥好中医药特色优势、推进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学术水平、服务能力、管理和文化五大提升工程,以实实在在的成绩,服务于健康中原建设,为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关话题

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