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爱,所以爱 ---记阜城县人民医院精神疾病科(上)

阜城县人民医院

看到这幅照片时,很多人和我一样会感到奇怪,口香糖和药瓶会有什么联系呢?精神疾病科郑文双主任告诉我:科里有一位上岁数的女病人,天天都来找大夫要药吃,说得吃好药。大夫们想了想,就买来了绿箭口香糖,装在了药瓶里,在药瓶上写上“好药”两个字,每次放几粒,并叮嘱她不要多吃啊。这位患者每天欢欢喜喜的,目前病情稳定。郑主任和我交谈的时候,顺手给了我一粒口香糖,我感觉口香糖真的很甜。

在精神疾病科,每位医护人员都在想方设法的让病人心情舒畅,缓解病情。郑主任说,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样的事例每天都有……

阜城县人民医院精神疾病科坐落于阜城县人民医院北院区,2016年5月份开诊。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科室发展迅速,拥有被称为“疑难精神疾病克星”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仪(MECT)(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物理治疗疑难精神病的仪器之一)、重复经颅磁刺激仪(rTMS)、安思定治疗仪等十几台先进设备,形成了融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行为治疗、康复治疗为一体的综合治疗新体系,在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或忧郁)、脑部病变所致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危重精神病人的急诊处理、酒和药物依赖、精神药物中毒的定性定量分析等精神类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平时人们说起精神病人,会觉得有点恐惧。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精神病人是可怕的,他们大都是贫困家庭,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发病时给自己带来很多的困扰,严重的还会给社会造成极大的不稳定。面对这些特殊的病人,精神疾病科坚持人性化、开放型的精神管理模式,营造“三分治、七分养”的医疗环境,全面推行“人性化服务系统工程”和融躯体护理、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为一体的整体护理,使患者在接受系统化治疗中,时时沐浴于春天般的温馨之中,恢复和享受正常人的生活,赢得了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和一致认可。

  (一)

用真情安抚受到伤害的心灵,真诚的微笑、温暖的话语、轻柔的动作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一颗颗封闭的心灵。刘俊巧,女,精神分裂症,因初中搞对象,家里不同意而精神失常,结婚生孩子后病情发作,每天不吃不喝,不会料理家务和照看孩子,经常说自己心脏缺氧,心脏在爸爸那,让爸爸把心脏还给她。来到精神疾病科后,要么抱医护人员的大腿,要么拽衣服,在郑主任和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通过心理疏导、药物和MECT综合治疗,已经能够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视病人如亲人,无微不至的照顾生活起居。田荣,女,精神发育迟滞,小儿麻痹,哑巴,生活不能自理。平时不知道上厕所,因为长时间没人管,认为应该(习惯)在裤子里拉尿。刚住院时,经常把大便弄得身上、床上和地上墙上到处都是。精神疾病科的医护人员齐心协力,认真地为她清洗清理。在经过细心治疗和每天的引导、提示、督促等,现在她的生活质量明显得到了改善,能够和正常人一样起居。

为了维持住院环境和病人的干净整洁,精神疾病科的医护人员每天需要做大量的清洁工作。她们没有把“不怕苦,不怕脏”放在嘴上,而是毫无怨言的用行动来诠释了这一心声。像这样生活不能自理的精神病人很多,家属有时都躲得远远的。当看到病人干干净净的躺在了更换一新的床上,护士们的身上却变得臭不可闻的时候,病人家属不由自主的感慨说:“你们比我们这些做儿女(家属)的对她们都好啊!”

(二)

忍辱负重,用博爱回报失去理智的暴力。精神病人大多躯体健康,行动自由。也正因为如此,每一位病人都是一枚“定时炸弹”,随时可能“自爆”!连家人都唯恐避之不及,而精神疾病科的医护人员要时刻关注他们,挨骂和挨打已经成了家常便饭。

我在和郑主任交谈时,就被突如其来的两声尖叫打断。护士长桑广俪和医生廖娜娜迅速地跑了出去,过了一会回来后,我问她们什么情况?桑护士长说是一个叫李文英的患者病情发作,这会稳定了。李文英,女,39岁,精神分裂症,行为紊乱,经常出现幻觉,自语自笑,攻击性强。来到精神疾病科后,很多医护都挨过她的拳头,手也被划伤过。廖医生还让我看了手背上刚刚好了的伤痕。后来在监控录像中也看到了李文英挥打医生的镜头。

郑主任还向我说起了一次接诊精神病人张自刚的情形。张自刚,精神分裂症,因为做生意赔了钱,经常喝醉打人,媳妇也打跑了。郑主任去他家接他的时候,就出现了险情。他在门里面躲着,当郑主任去推门时,他用一根几十公分长的铁锥子从门里刺了出来,差点刺中,幸亏和郑主任一起来的男护士把他的手紧紧攥住,才没有出现意外。现在张自刚病情已经稳定,在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和郑主任还和他打了个招呼。

我们的医护人员没有练过金钟罩,也没有穿着软猬甲,但精神疾病科的医护人员大都被病人打过或骂过。“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是她们的行为准则。常年累月、分分秒秒一直坚守!委屈就没有吗?有!痛苦就没有吗?有!但对精神病人这一弱势群体高度的关爱和同情,对自己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的自觉维护、对社会责任勇于承担的理念使得精神疾病科的医护人员忘却了自己的伤痛。(未完待续,患者姓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