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德仁心?一个德国医生在中国乡村的15年
医药培训圈,专于医药行业,擅长培训咨询。
我们一直关注您的感受。
“水井必须提供水,才能接受新鲜的水。”
36岁时,医学博士夏爱克决定顺从内心,做一口水井。
2001年,来自马克思故乡的他,带着词典,穿着凉鞋,骑着三轮车,在中国云南的大山里无偿提供医疗服务,一待就是15年。
他经常被戏称“德国白求恩”——但终于,人们发现,他就是“白求恩”。
夏爱克遇见孩子总会像变魔术一样拿出一个气球,吹起来送给孩子。
一双筷子
“他把别人的生命当成自己的生命来关心,对病人的关爱,细致到一种极致”
红河县城的街道多是起伏路,上坡下坡像爬山,红河县人民医院就建在一个斜坡上。夏爱克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从家里跑出来,向医院手术室冲刺。
夏爱克没有下班上班的概念。不管夜里几点钟,不管哪个科室叫他,他随叫随到。为方便第一时间抢救病人,夏爱克曾经在麻醉科值班室住了三个月,后来由于妻儿前来中国陪伴,他必须搬出去,就在医院对面租房子,离医院只有几分钟路程。
麻醉科在七楼,等电梯太慢,夏爱克喜欢爬楼梯。经常是手术还没准备好,他已经气喘吁吁地出现。
患者们喜欢这位大鼻子老外,见到夏医生总是很开心。夏爱克喜欢对患者微笑,只有一次例外——
一个新生儿早产,哭了声就没了动静。抢救过程中,婴儿父母出于某种考虑想放弃。夏爱克不同意,反复做父母工作,但最终婴儿父母还是决定放弃。
那天,夏爱克是哭着离开的——在中国15年,他只哭过两次。另一次是送儿女去泰国读书,他孤身回云南,心里难受。
随后一个星期,夏爱克都没再进那个手术室。有几个晚上,夏爱克说他好像听到孩子哭。
“听到夏医生这么说,我们全科人都哭了。”红河县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杨芳说,从那天开始,她和同事们决定改变,绝不让一个孩子在自己手上走掉。
夏爱克接生的新生婴儿。
在中国15年,夏爱克刷新了很多人对医生这个职业的认知。
他的白大褂里,经常装着两样东西:一次性筷子和气球。
筷子是为病人救急用的。有些地区医疗条件不好,住院病人的导尿袋经常被压在身下造成不适,他每次碰见,都会拿出筷子插在床边,把导尿袋挂在床下。
气球是为小朋友准备的。他担心小孩子怕“老外”,所以碰见小病人,他会吹个气球送给孩子,有时还会调侃自己的大鼻子,跟孩子打成一片后,他就可以顺利了解病情。
跟随夏爱克实习的李正弈棋感慨:“他把别人的生命当成自己的生命来关心,对病人的关爱,细致到一种极致,深刻到一种极致。”
杨芳说:“在见到夏医生之前,我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高尚的医德。”
夏爱克一见危重病人就会扑上去。通常医生做完手术会先签字,有后续风险便于认定责任,但夏爱克不在乎这个,只顾抢救病人。
有次一个孩子溺水,夏爱克正好赶上,来不及换衣服,就跑过去给孩子插管。夏爱克个子很高,孩子比较矮,他就跪下来操作,结果浑身都是孩子呕吐物。夏爱克并没有停下来,继续埋头忙。
“他经常这样,他无所谓。”建水县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普雪骞说。
面对病人,夏爱克总是最细心、最温暖的那个人。
夏爱克在鹤庆做麻醉医生,但手术前后几天都要到病房看病人,而且问得特别细。他经常拉着鹤庆县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杜峰跟他一起去,因为杜医生可以给他做翻译。
退休护士张素华说夏爱克有时会抢护士的活儿。病人手术后进病房,有时护士还没有进驻,夏爱克已经过去帮病人裹被子,保暖。张素华说:“他对病人的认真和关心程度,有时候我们都做不到。”
遇到大手术,鹤庆县中医院医生陈琼英经常求助夏爱克,夏爱克有求必应。
有一次在临时手术室做手术,病人需要输血,但血液保存温度比较低,不能马上输。就在大家犹豫的时候,夏爱克拿过血袋放在自己胸口,硬是焐了十几分钟。
“他的举动很像他的中文名——夏爱克,用爱去克服一切困难。”陈琼英说。
“他是只有在书里才能见到的人”,建水县人民医院ICU主任梁伟如此表达对夏医生的敬佩。梁伟是夏爱克最志同道合的合作者之一。
夏爱克给白依人老人测血压。
一次胸痛
“他是克服了很多困难才做到的,不是有一点爱心就能达到这个境界”
2011年,“骑自行车让年轻人都甘拜下风”的夏爱克病倒了。建水县人民医院神内主任申小茜回忆,夏爱克呼吸困难,胸痛发作起来非常厉害。
胸痛发生前,夏爱克横跨云南,从红河州跑到大理州搞义务培训。在培训班上,他感冒了,随后没有休息又跑到鹤庆回访大山里的贫困户——上下山全靠两条腿,需要五六个小时。返程路上夏爱克开始胸痛。
胸痛此后伴随他多年:第一年每天一个小时,第二年每两天一次,第三年一星期一两次。
胸痛之外,很多人不知道他还多次骨折,手指、脚趾、肋骨、尾椎骨……
但伤病并没有让夏爱克停下来。
尤其到红河后,他主动找县卫生局表示想做乡村医生培训。
“他周末很少休息,总往乡镇跑,我去找他,常见他拎着大包小包讲课用的东西回来,说去培训了,下周末还去哪里哪里。”中学生陆名灯说。
“以前乡村医生不能对症下药,滥用抗生素等情况普遍存在,通过培训,乡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能独立完成常见适宜技术操作。”红河县卫生局原副局长陈然仙说。
在云南服务15年,夏爱克为各级医院组织国际专家培训班100期,每期培训一个星期。建水县人民医院ICU的心肺复苏最高纪录达到82分钟,神经内科曾救醒一个心跳呼吸停止两小时的病人,建水县人民医院ICU主任梁伟和申小茜都觉得,这要感谢夏爱克的贡献。
夏爱克到红河后,“全州基础最差”的红河县人民医院,参加红河州医师技能比赛夺得第三名,全州轰动。
组织一次国际培训班并不容易,夏爱克有一个复杂、繁琐的任务单,有时一次培训需要筹备一年。为准备材料,夏爱克差不多每天都要忙碌到下半夜。
新生儿急救培训,夏爱克在讲如何插管。
比组织培训更辛苦的是培训过程,尤其是乡村医生培训。
按红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杨玉萍描述,红河最偏远的地方,路是泥泞山路,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最陡的山路有75度——走在后边的人,鼻尖能碰到前边人的屁股。
但夏爱克不在乎,有几次干脆步行去乡镇。陈然仙由衷敬佩夏爱克这种“不怕风吹雨打,艰难险阻,吃苦耐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夏爱克把这当做了解村民生活不易的课程:“我很喜欢下乡,这十五年下乡的机会是我最愉快的时间。”
夏爱克胸痛住院,让申小茜有机会深入了解他。“夏医生也是普通人,很多时候你可以感觉到,他是克服了很多困难才做到这些,不是有一点爱心就能达到这个境界。”
在鹤庆,夏爱克常去彭奇智的文具店买东西送给小学生。彭奇智却发现,夏爱克全家出行,四口人只买两瓶水:“他们生活特别节省。每次见他都是背同一个包,穿同一双凉鞋,很多年不换。”
申小茜感慨:“我们知道他这些年,在德国没车没房,受朋友资助来中国,生活那么简朴,每天穿凉鞋,骑自行车,可能还没我们过得好,但他却默默做了那么多事。”
15年,夏爱克帮助没见过急救车的鹤庆县人民医院建立“120”,改进麻醉技术,改善设备,帮助建水县人民医院组建ICU,这些援助都是无偿的。
夏爱克在给中学生讲英语和急救知识。
一张字条
“做人做事做医生,都要向夏老师学习。对领导,对富人,对穷人,都一样”
在夏爱克眼里,只有需要帮助的人,没有富人和穷人。
普雪骞与夏爱克密切合作多年,他认为夏爱克是个高尚的人。“做人做事做医生,都要向夏老师学习,对领导,对富人,对穷人,都一样。”
在鹤庆有个“一张字条”的故事。
夏爱克组织医生培训,会限定领导发言时间。因为国际专家都是请假自费来中国讲课,所以夏爱克想把时间价值最大化,把更多时间留给医生。
但有一次,一位领导讲话滔滔不绝。夏爱克不好直接打断,就写了张字条放在领导面前。“但还是有人看见了,场面有点尴尬。”一个参加培训的医生说。
在建水有个“一张菜单”的故事。
夏爱克喜欢锻炼,有次骑车到邻县。吃完饭发现,饭店门外排了一队看病的农民。
“里边有个残疾人,身上不太卫生,有皮肤病,但老夏不介意那个人身上脏,照常亲切地问‘您好,哪里不舒服’。”车友雷昆回忆,那次“坐诊”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找不到纸,就把药名写在一张菜单背面。
“奇遇”不止一次,尤其在鹤庆。村民一听他是医生,上来就让他把脉。夏爱克很看重村民的信任,所以尽管不懂中医,但还是会摸一下“让他们高兴”。
“我看每个病人都一样。富有贫穷、男女老小、社会地位高低,对我来说都需要一样好的诊疗服务。”夏爱克说。
陈琼英对此深有感触。手术前评估病人,夏爱克会笑着向病人鞠躬,握手,说“您好”,有些病人是从山里来的,卫生条件不太好,他不计较,照常握手,不戴手套。
夏爱克(穿蓝T恤)在去培训的路上,停车抢救遇车祸的伤者,右一为陈然仙。
在夏爱克眼里,没有本职工作和非本职工作之分。如果非要有所取舍,他宁愿选择最艰苦的工作。
护士李红方记得一个场景——
一天夜里病人猝死,上了呼吸机但总报警,李红方求助夏爱克。“他并不是我们医院的医生,当时凌晨三四点,他穿着凉鞋,骑着自行车,飞快赶过来……看到那个场景,我的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夏爱克在建水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医生,但初到建水时他很惊讶:“这么好的县医院,为什么要安排我来服务?”
几年后他被邀请去红河,一进县城,看见起伏的山路和衣衫不整的孩子,他兴奋地说:“这个地方需要我。”
“他不是安于享受的人,夏医生是哪里有困难就想去的那种人。”护士郭建梅说。
2015年冬天,在去乡镇培训的路上,夏爱克看到路边有车祸,就主动停下来救护伤者。当时培训点学员都在等他一起吃午饭,但夏爱克坚持要把伤者护送到附近卫生院。
送到卫生院,夏爱克并没离开,而是“现场教学”,指导值班人员抢救。“伤者流血较多,近休克状态,后来直到伤者清醒,夏医生才跟我们去培训点。”陈然仙说。
“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把中国人民的医疗事业当成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陈琼英说,夏爱克让她想起那句著名的话:“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ID:caodi_zhoukan) 记者:田朝晖
监制:刘洪
编辑:关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