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萩
一叶萩 yiyeqiu
始载于:《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释名:萩,又名萧。《说文解字·卿部》:“萩,萧也。从卿,秋声。”《尔雅·释草》:“萧,萩。”郭璞注:“即蒿。”《诗·王风·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本品单叶互生,叶腋开花结果,因称叶底珠、叶下珠。一叶而有花有果,俨如独立一株,故名一叶萩。蒴果三棱状扁球形,因吗孩儿拳,象形也。种子卵形,黄褐色,以形似而称大鲤鱼泻子。枝可扎帚,故有花蒂条、山帚条、扫条、马扫帚牙诸名。
别名:小粒蒿、马扫帚牙、叶下珠,老鼠牙、马扫帚牙、小孩拳、叶下珠、狗舌条、八颗叶下珠、山帚条条、狗杏条、花帚条、山扫条、老米饮、假金柑藤、大鲤鱼泻子、金柑、花扫条、孩儿拳。
来源:为大戟科叶底珠属植物一叶萩的叶、嫩枝、花及根。 原植物:一叶萩又名:叶底珠。落叶灌木,高1-3米,小枝浅绿色。单叶互生,叶片椭圆形、长圆形或卵 状长圆形,长1.5~5厘米,宽1-2厘米,全缘或有不整齐波状齿或细钝齿,叶柄短。花小,单性,雌雄异株,无花瓣,3-12簇生于叶腋;萼片5,卵形;雄花花盘腺体5,分离,2裂,与萼片互生;退化子房小,圆柱状,长1毫米,2裂;雌花花盘几不分裂;子房3室,花柱3裂 蒴果三棱状扁球形,直径约5毫米,红褐色,无毛,3瓣裂。花期5~7月,果期7-9月。生于山坡灌木丛中及山坡向阳处。
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地区及河南、陕西、四川等省。 采收加工:嫩枝叶春末至秋末均可采收,割取连叶的嫩枝,扎成小把,阴干;根:全年可采挖,除去泥沙洗净,切片晒干。
化学成分:植株含一叶萩碱、叶底珠碱;叶中含二氢一叶蔌碱、一叶萩醇A和B、一叶萩醇C、苦叶酸盐、别一叶萩碱等。
药理作用:
1.一叶蔌碱具有士的宁样的中枢兴奋作用,对脊髓的兴奋作用最强。
2.一叶蔌碱可促进正常小鼠的学习记忆再现力,对酒精造成的记忆获得和记忆再现不良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3,本品叶的煎剂和一叶萩碱对蟾蜍和猫有兴奋作用,对兔和犬有呼吸兴奋和血压下降作用。
性味归经:味辛、苦,性温。有小毒。
功能主治:祛风活血,益肾强筋。风湿腰痛,阳痿,眩晕,耳鸣,耳聋,面瘫,小儿麻痹后遗症。
1.《湖南药物志》:“补肾壮阳,强筋骨,通血脉。”
2.《浙江药用植物志》:“主治面神经麻痹,小儿麻痹症及其后遗症,兴奋性降低的神经衰弱,直立性低血压,眩晕,耳鸣,耳聋,手足麻木,偏瘫,风湿腰痛,阳痿。”
临床应用:
1.用于风湿痹痛,四肢麻木,面神经麻痹,小儿麻痹后遗症,多煎水服。
2.用于肾虚阳痿,小儿疳积。治肾虚阳痿,可配附子、淫羊藿等;治小儿疳积,配麦芽、焦山楂、白术等同用。此外,还可用于更年期综合征,制成片剂服用。
1.舒筋活血:一叶萩,性温,味辛苦。辛散温通阳气振奋,气血流畅。用治风湿腰痛,中风偏枯。舒筋活络,行血通经,其效显著。
2.补肾壮阳:宇宙三奇:日、月、星。人之三宝:精、气、神。精生气旺,气旺神昌。用一叶萩可温肾壮阳,从本而治。
3.健脾消积: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一叶萩,辛苦性温,能升能降,有调中快膈,理气运脾之功,用治疳积,带下,利水湿,增化源,标本同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克。
临床报道: 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每日服用一叶萩碱片3次,每次服2片(每片含一叶蔌碱4毫克)。共治疗更年期综合征40例,经20日治疗后,结果:症状全部消失或基本消失者15例,症状部分消失者21例,无改善者4例,总有效率为90%。有效病例的症状改善以潮热、头晕、急躁、关节疼痛较明显,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有副作用。中医杂志,1980;(8):90
中毒与解救:口服用量过大或肌内、穴位注射一叶萩碱时误入血管均可引起毒性反应。其中毒症状与士的宁中毒近似,几分钟内即可发生烦躁不安,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及惊厥,甚至死亡。
解救方法:
1.早期洗胃或催吐。
2.口服活性碳及5%鞣酸溶液,静脉补液。
3.对症处理:
①惊厥时给予安定10~20毫克肌注或静注,或以10%水合氯醛20毫升灌肠,也可用苯巴比妥钠0.1~0.2克肌注。如持续惊厥,可给予异戊巴比妥钠0.3~0.5克溶于生理盐水20毫升中,缓慢静注(每分钟1毫升),注射时应观察呼吸是否受到抑制。
②因脑水肿而伴发的惊厥,在进行上述处理时,给予甘露醇或山梨醇等脱水剂。抢救时禁用咖啡因、吗啡,以免增加毒性或抑制呼吸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