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你关心的“家庭医生”和“护理工作”,这场发布会一网打尽
5月1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及全国护理事业发展有关情况。
取得了哪些成效?
2016年5月,国务院医改办等7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正式全面启动。国际国内经验表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有利于满足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有利于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效率,也有利于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重要基础,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应对老龄化和疾病谱变化所带来健康新挑战的重要举措。
目前,全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已有27个省(区、市)印发了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性文件或实施方案,整体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体系初步建立。有关部门和地方制定了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体系。
二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已基本实现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每个街道都有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群众可就近获得医疗卫生服务。
三是家庭医生服务能力得到加强。我们大力加强“5+3”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3+2”助理全科医生培养,实施农村定向免费医学生项目,开展全科医师特岗计划试点,推进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推行医师多点执业,有效充实了家庭医生队伍。
四是群众获得感得到提升。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开展比较好的地区,城乡居民就诊下沉效果逐步显现,健康管理效益逐步提升,“家庭医生朋友”的概念和“贴心人”服务模式深入人心。
有什么经验和模式?
2011年至今,根据中央确定的方向和原则,各地因地制宜开展了大量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概括起来,主要形成了以下5种经验和模式。
一是上海市“1+1+1”签约服务模式。即居民在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的基础上,再选择一家区级医疗机构、一家市级医疗机构进行签约,形成“1+1+1”的签约组合。
二是江苏盐城大丰区“基础包+个性包”签约服务模式。为签约居民提供包括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在内的免费基础性服务,针对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提供个性化服务,形成“梯度结构、种类合理、特色明显、内容丰富”的服务包。
三是浙江省杭州市“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模式。卫生与财政、医保、价格、人事薪酬等政策联动,出台系列激励机制,保障家庭医生向签约居民提供“医养护一体化”服务。
四是福建省厦门市“三师共管”签约服务模式。以慢病为突破口,以老年人为重点,由基层家庭医师、健康管理师和大医院专科医师共同组成“三师共管”团队,为居民提供签约服务。
五是安徽省定远等县“按人头总额预付”签约服务模式。组建县乡村三级医疗共同体,通过城乡居民医保资金按人头总额预付,建立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分配激励机制,实现患者下沉基层,乡村医生收入与签约数量、质量和效果挂钩。
重点解决好“两个积极性”
今年4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在上海召开全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场推进会,总结推广了各地工作经验。近期,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务院医改办联合印发《关于做实做好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通知》,对今年工作进行了部署,提出了10个方面工作要求。
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目标是:在全国85%以上的地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人群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力争实现贫困人口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全覆盖。
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重点要解决好“两个积极性”问题。
■一是要调动群众参与签约服务的积极性。
鼓励各地结合实际,为签约居民提供预约门诊、优先转诊、慢病长处方、家庭护理、健康管理等差异化服务措施。在医保方面,通过提高报销比例、连续计算起付线等医保优惠措施,引导居民主动签约。
同时,要不断改善基层服务条件,加强基层与医院的上下联动,让签约居民就近享有优质医疗服务。今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启动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年活动,开展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和优质服务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进一步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增强老百姓的信任度。
■二是要调动医务人员开展签约服务的积极性。
围绕“两个允许”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充分发挥绩效分配制度的正向引导作用。在编制、人员聘用、在岗培训、评奖推优、职称晋升等方面重点向承担签约服务工作的人员倾斜,为家庭医生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
另外,我们也要加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力度,今年5月19日是世界家庭医生组织确定的第七个“世界家庭医生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专门印发了通知,要求各地在“世界家庭医生日”前后集中举办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希望媒体界的朋友协助我们加强宣传,提高城乡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率,更好地利用好家庭医生服务,让更多的群众从中受益,在你们的身边找到自己的家庭医生。
积极推进护理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应该说护士和护理工作看似平凡,但在协助诊疗、救治生命、维护健康、减轻痛苦、促进康复、增进医患和谐等各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日常的医疗护理工作中,还是在重大自然灾害、疾病流行和人民群众的健康受到威胁的关键时刻,广大护理工作者恪尽职守、救死扶伤、敬业奉献,应该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获得社会好评,患者赞誉、政府肯定。所以,我们经常把“白衣天使”这个美誉送给护士们。
明天,国家卫生计生委要召开全国护理工作会议,会上将通报表扬一批在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激励广大护理工作者再接再厉、继续努力,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增进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国家卫生计生委以“人民群众健康”为中心,以“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为两条主线,积极推进护理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护士队伍不断壮大,素质和专业能力得到提高。截至2016年底,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350.7万,占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员的42%,较2010年增长了71.2%,每千人口护士数从2010年的1.52提高到2016年的2.54。全国医院医护比由2010年的1:1.16提高到2016年的1:1.45。2016年,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数达到69.6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占总数的65.1%。护士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逐步提升,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救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二、护理服务不断改善,更加贴近社会和群众需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广大护士为患者提供规范、专业的优质护理服务,减轻患者病痛,加速康复进程,提高医疗效率与效益,满足群众身心健康需求。截至2016年底,优质护理服务实现了三级医院全覆盖,88.2%的二级医院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在全国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医院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更多的人民群众从中受益。
三、护理管理水平得到提升,逐步调动了护士积极性。各地及医疗机构按照深化医改和护理改革发展的工作要求,不断改革创新护理管理体制机制,在护士人力资源配置、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科学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方面探索实践,取得一定成效。通过设立特殊护理岗位津贴、提高护理夜班费,提高一线护士薪酬待遇,改善护士工作条件等措施,努力为护士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将护士的收入分配、职称晋升、奖励评优等向临床一线倾斜,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稳定临床一线护士队伍,调动了护士工作积极性。
四、护理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满足群众多层次健康需求。为主动适应疾病谱变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有的地区和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逐渐延伸至社区和家庭,积极创新服务方式,为群众提供老年护理、慢病管理、长期照护、康复促进、安宁疗护等服务,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服务需求。
持续提高护理专业水平,下一步要做这些事
今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年”,也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工作落实年”。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和健康中国建设战略要求,大力推进护理事业改革发展,持续提高护理专业水平。
一是加大各地对护理工作的重视力度。要求各地认真谋划护理事业改革与发展,继续大力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加强部门协调形成合力,争取有利于护理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支持。明天将要召开的护理工作会,就是在进一步总结前期护理工作发展成绩的基础上,为下一步的护理工作提出工作要求。
二是贯彻落实《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导各地切实落实好“十三五”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推进护理工作改革发展,显著提高群众获得感。
三是持续提高护理专业水平,满足群众健康需求。应对患者和群众健康需求,持续提高护理专业水平,大力发展康复护理、老年护理等,满足不同人群健康需要。
四是“以人为本”,充分调动护士积极性。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建立完善科学的护士薪酬分配机制,实现护士同岗同酬同待遇,调动广大护士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是积极发展护理相关产业。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健康需要,发展老年护理以及支持开发和创新适合老年人特点的种类丰富、安全便利的护理、康复、生活照料等相关产品用品、设备设施和服务。拉动经济增长、扩大消费需求、满足老年人健康需要,为健康老龄化作出贡献。
六是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积极宣传各地和医疗机构推进护理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典型经验;树立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护士、爱护护士、关注健康、重视护理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