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隔离与适应

生物医药科研助手

隔离

好了,扯了那么多的现象,现在说点理论。我现在感觉国内外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国内其实是一元文化而国外存在更多的多元化,这个差别很可能是很多问题的根源。我们用日本来举例,日本就是单一民族国家,当其做学生时,也是大量派出留学生到海外学习,但当其发展起来后,其留学生就更多是实用主义了。中国虽然不是单一民族国家,但基本可以看作单一文化国家,中国人在海外两极分化比较重,要么就彻底认同海外生活,也不打算回来了;要么就根本不认同,在海外构建自己文化圈或就是实用主义,学成归国。但目前来说,留学生中前者比例占优,但如果国家能均衡发展到日本那个程度,后者比例就会提高。而且由于20-30岁的人际关系对事业初期发展很重要,所以出国年龄越早,前者比例会越高,这个也是很多海外优秀人才不想回去的主要原因,担心回去被国内熟人文化玩死。

国外的多元化则是陌生人文化主导,强调反歧视与文化尊重,更简单的词汇就是政治正确。国内来的人会觉得有时候政治正确会效率低下,例如吃顿饭要先发个调查表问问食物禁忌与是否素食主义;建筑物设计里必须有残疾人车位与通道且经常见到所有车位都满了但残疾人车位还是空着一排;平时聊天需要注意各种雷区…这些跟前面提到的现象有关,一个社会如果是移民社会,那么所有团体都会为自己的文化与习惯争取政治上的尊重,这样的社会就存在单一文化社会里根本就意识不到的不尊重。例如你在沙特可以随意说娶多个老婆但你就是不能说喝酒的事,同样的话放到国内就成了无法理解的论题,而多元社会的人群构成很复杂,所以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你会感到所有人对你的尊重,前提是你需要政治争取,如果不争取,还不如单一文化社会,歧视更严重。

这可能是国内推广女权、LGBT还有其他反歧视最大的难题,如果你生活在多元社会,权利分散而文化多样,大家就可以讨论小团体的问题。但如果这个国家文化惯性比较大,那么这个问题就变成了要么西风压倒东风,要么东风压倒西风,结果很容易把争取权利的一方搞得极端化与妖魔化。不过应该说虽然国家是单一文化的,但城市却可以是多元的,越是大城市与新城市,那些在原有环境不满的多元团体就容易聚集,最终发现自己的局部绿洲。灯塔国就是这么构建出来的,不管前提是原住民几乎死光。而前面提到日本留学生女性为主,很多人其实是不打算回日本,因为那里大男子主义横行,女性事业发展空间有限,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这本质上是隔离问题,所有人都希望生活在最尊重自己的环境中而拒绝不舒服的地方,人又都是两足动物,所以不高兴就用脚投票。最后结果就是大家都在自己认为最适应的圈子里抱团取暖,不关心其他人的生活。这个隔离问题我在之前说过很多次,而且我不认为这是个很好的现象,或者说隔离现象还有一个孪生现象——适应。

适应

所有人都是用脚投票,但其实这有个隐含前提,那就是已经做出了选择,观点明确。现实中,这个前提很有问题,多数人是在观察观点而不是发表意见,投票时不见得全心全意。目前我们可以看到两种聚集模式,一种就是按照谢林隔离模型所描述的种族隔离聚集,另一种则是以色列正统犹太人的街区黑化模型,前者我提过很多次不赘述,后者的含义则是当地人转化了外来人的文化,从外来人的角度就是适应了当地的生活方式。所以一个人跑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实际上有两种选择:融入或逃离。如果这个人不愿意适应当地文化,那么他就会逃离或者自我隔离;而如果他愿意去适应,就会融入新环境并从内部加入自己文化的组分。

中国文化其实是很欢迎其他文化融入的,但比较麻烦的是不太欢迎整合其他文化。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西方国家,表面上是很欢迎移民但内在却排斥。所不同的是,西方国家存在政治正确的斗争来促进适应的发生而中国文化尊重传统基本是跟政治两条平行线,自由发展。所以适应性问题其实应该当成某种现代人素质进行理解式宣传而不是填鸭式宣传。所有人都不喜欢听别人说自己做错了,但引导他自己得出自己观点需要改进或变化是很有必要的,否则就是单纯情绪宣泄与抱团取暖,并不解决实际问题。

适应问题其实也不是单一文化国家与多元国家之间的转换问题,搞成多元化却有可能出现“政治正确”而加深隔离现状,而是一个普遍存在尚未解决的问题,古话说就是要达到“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的状态。目前大趋势是表面的文化多元化与内在的认知割裂化,不论国内国外,不论网上网下,不论职业年龄,具体怎么处理,只能说是个个人持续内心斗争决策与对外权益斗争的过程,很难一劳永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