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基层好医生】第97期—吴秀仙:待病人如亲人

好医生药业


吴秀仙是一个慈眉善目、说话轻声细语的老太太。她13岁学医,从一名赤脚医生开始做起,后来公社卫生院送她去读卫校,到昆明医学院进修,毕业后就留在了昆明市西山区第二人民医院工作,从此正式走上执业医师的道路。1992年,丈夫马增贤开办了这家诊所,吴秀仙则利用空闲时间在诊所里帮忙。2010年退休后,她正式加入,从一名大医院的医生转变成了基层医生。虽然是内科诊所,但是她擅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面瘫,丈夫则更擅长治疗腰腿痛,许多病人都慕名而来。

 图为吴秀仙。

    走进伊兰诊所时,正是农历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过年。从外表看,这是一间普通的农村诊所,穿过简陋的诊室和药房,就是一个安静的农家小院,院子里房屋的一层被布置成病房,二层则是诊所医生吴秀仙一家人的住处。


    海口镇,因地处昆明滇池西南的出水口而得名。镇内居住着汉、回、彝三个世居民族,全镇总人口近10万。伊兰诊所所在的里仁大村就是其中回族人口聚居的村落,有3000多户,吴秀仙和马增贤夫妇俩也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村民。上世纪90年代初受经济危机影响,当地好多国企经营状况不佳,职工医院也纷纷关门,工人和村民都无处看病。于是,乡长和村支书找到了多年行医的吴秀仙夫妇俩,全力支持他们开诊所。


    “这个诊所能办起来,都是靠了村里的父老乡亲。”吴秀仙说,诊所刚开始组建时非常困难,“家具都是村民们抬过来的,输液的床是他们资助的,连被子都是这家送几床,那家送几床。”她打开一间间病房,动情地回忆,“老百姓来输液,说‘这张床是我家的’,这时他们就很高兴,觉得自己给诊所帮上了忙。”时至今日,诊所状况已经大为好转,可是她依然舍不得更换这些旧家具,好像更换了家具就是丢弃了村民的好意似的。“今年一定要换了,无论如何,病人需要改善环境。”她下定决心般地说。


    吴秀仙是一个慈眉善目、说话轻声细语的老太太。她13岁学医,从一名赤脚医生开始做起,后来公社卫生院送她去读卫校,到昆明医学院进修,毕业后就留在了昆明市西山区第二人民医院工作,从此正式走上执业医师的道路。1992年,丈夫马增贤开办了这家诊所,吴秀仙则利用空闲时间在诊所里帮忙。2010年退休后,她正式加入,从一名大医院的医生转变成了基层医生。虽然是内科诊所,但是她擅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面瘫,丈夫则更擅长治疗腰腿痛,许多病人都慕名而来。


    当基层医生难不难?“难,但是很好。老百姓对我们好,不只是把我们看成医生,而是看成亲人。”吴秀仙说,来诊所看病的大多是同村和周边村落的村民,经济状况不好,口音又很重。他们去医院看病,连病情都说不清楚,也听不太懂医生的话,所以他们更愿意到诊所看病,但在基层诊所,没有医院里各项检查的条件和设备,只能靠医生的经验判断病情,给予力所能及的治疗,达不到治病条件的话就立刻让他们转送医院,生怕耽误病人。正说着,一名家长带着哇哇哭的孩子来看病了,她听了听孩子的肺音,说孩子是支气管肺炎,有一定的危险,还是送医院稳妥。家长道谢了就匆匆离开。


    不收诊费吗?吴秀仙笑了笑说,“给病人能省就省吧。”诊所每个月有两三千号病人,她不收挂号费、床位费;周边老人如果病得严重起不了身,她还上门出诊,依然不收费;遇到实在困难的病人,药费也免了;孤寡老人,更不会收钱——就这样,诊所一开就是20多年,治好了无数病人,没出过任何医疗事故和纠纷,但吴秀仙一家人的日子一直过得紧紧巴巴。


    “现在经常是父母把孩子送过来看病,然后就走了,晚上才来接,孩子中午就和我们一起吃饭。”吴秀仙说,这样的情况已经司空见惯;住得远的病人,要是家里实在腾不出手来,他们还要把病人送回家。而这些额外的“服务”都是免费的。“老百姓信任我们,拿我们当亲人看待,我们也拿他们当亲人看待。”(中国医药报 陆悦)


【官方网站】www.hys.cn

【新浪微博】@好医生药业集团

【微信公众号】HYSSCB

好医生药业集团市场部 整理编辑

本期编辑: 张嘉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