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研项目当“圈钱”工具只会身败名裂

生物医药科研助手

近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王新海,因涉嫌贪污罪和行贿罪走上法庭受审。他利用担任科研项目负责人的职务便利,单独或伙同他人,套取科研经费共计576万元。王新海案的审理,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全面从严治党没有盲区、正风肃纪没有禁区,把科研项目当“圈钱”工具只会身败名裂。

靠行贿拿科研项目,通过虚构他人劳务支出、冒用他人签名、实际控制他人银行卡等方式将钱装进自己兜里……做交易、饱私囊,王新海竟把潜规陋俗那一套用于科研领域中、用在损公肥私上,而这种以课题为幌子发科研经费的财,并非个案。从日前公布的中央第十二轮巡视反馈情况看,“科研经费管理不严”也是高校廉洁方面的一个重要风险点。防止并治理科研经费使用中腐败行为,已成为作风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在,我国奔向世界科技强国的决心越来越大、步子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是对科技创新、科研攻关的扶持力度与日俱增。然而,科研领域存在的错误思想、不正之风,却增加了科研经费流失、浪费的风险。有人衡量科研项目的大小,不是看这项研究的意义、成果的价值,而是看经费的多寡、收入的高低;有人拿到科研经费,并没有全部用在刀刃上,而是想方设法套取挪用、侵吞蚕食。科研经费的资源浪费乃至腐败滋生,不仅恶化了学术生态,对创新这个发展“引擎”也是极大的腐蚀。科研经费不是“唐僧肉”,科研领域也不是“硕鼠”的乐土,“王新海们”的结局即是教训,当引以为戒。

淡泊名利方能行稳致远。有什么样的作风,才有什么样的作为。1958年,《工程控制论》翻译成中文出版,钱学森得到1万多元稿费。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可他直接捐给了中国科技大学力学系,用来给学生购买教学设备。前阵子,在高铁二等座上笔耕不辍的刘先林院士,将毕生致力于测绘仪器国产化,曾用很少的科研经费,填补多项国内空白。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纯粹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的风骨,而这也正是科研领域需要大力弘扬的。

刹住科研经费使用中腐败的歪风不仅需要从品德作风上把持,也需体制管理的匡扶。“刮骨方能疗毒,惩前才可毖后。”在当前科研经费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既要把“零容忍”真正落到实处,对隐身于科研领域的各类“蛀虫”严肃查处、绝不纵容。同时,又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编织严密的制度笼子,从制度上防堵漏洞,斩断寻租谋利的渠道,让科研经费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