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啊!仙居又有一少年被大水吞噬。溺水急救知识,人人都要掌握

仙居县人民医院

摘要

7月2日晚19点38分,120接到一名15岁的溺水少年,一到我院急诊科,医务人员立即给予心肺复苏等抢救,痛心的是落水时间太久,终究没能让孩子重新回到父母身边。

据120接诊医生王敏武介绍,该少年是大战乡人,傍晚和三四个孩子一起在村庄附近的溪水里游泳,不想误入深水区,其他几个孩子见状赶紧回家喊人,等大人赶到时,孩子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

到了急诊科,值班医生没有放弃,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心肺复苏机,以及其他抢救药物,家长也极力要求抢救,但是最后不得不放弃。

当晚急诊科值班医生童亚萍说,明知道没有希望了,但是家长还是不愿意放弃抢救,孩子父母当时的那种绝望神情让人深感痛心。

童医生说,为什么每年这样的悲剧都要重演?她清楚地记得,近3年来,每年的6--7月份,经过他们急诊科接诊的溺水患者就高达十余例,只有1例侥幸救回,其余的都因落水时间太久死于各种并发症。



12

孩子没了,可以想象,这个家庭将要承受怎样的伤痛。

强烈呼吁孩子们,谨慎玩水,一定要注意安全哪!

家长们,高温季节,一定要看管好自己的孩子!

老师们,多灌输安全意识,安全防范是关键!

不要让本可避免的惨剧再次发生!

2

0

1

7

预防溺水六不要

1.不在无家长(或监护人)带领下私自外出游泳或戏水;

2.不擅自(未经家长许可)与同学结伴游泳或戏水;

3.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或戏水;

4.不到无安全保障的水域游泳或戏水;

5.不到无人监管和有禁止游泳告示的江河、溪流、山塘、水库、不明水坑边玩耍戏水;

6.在见到有人落水而自己又无能力救护的情况下,不要惧怕逃离或者冒然下水施救,要采取呼救及报警等措施。


视频来源于网络

溺水救援

首先确保施救者自身安全,尽量利用绳索、救生设施进行岸上救援;团体救援优于单兵作战。会游泳不代表会水中救援,水中救援需专门训练。




溺水者被救上岸后的状态与急救措施

1 清醒,有呼吸有脉搏:呼叫 120,陪伴,保暖,等待救援人员或送医院观察。


2 昏迷(呼叫无反应),有呼吸有脉搏:呼叫 120,清理口鼻异物,稳定侧卧位,等待救援人员。密切观察呼吸脉搏情况,必要时心肺复苏。


3 昏迷,无呼吸有脉搏:类似“假死”状态,患者喉痉挛,无呼吸,脉搏微弱濒临停止,此时仅仅给予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脉搏心跳即可迅速增强。恢复呼吸后,可侧卧位,等待救援人员。


4 昏迷,无呼吸无脉搏:即刻清理口鼻异物,开放气道(Airway)、人工呼吸(Breathing)、胸外按压(Compression), 即采用传统的 A-B-C 心肺复苏急救顺序。切记同时呼叫 120,并持续复苏至患者呼吸脉搏恢复或急救人员到达。




溺水者心脏骤停,是C-A-B还是A-B-C?

溺水是窒息缺氧性心脏骤停,供氧是首要目标,因而采用 A-B-C 顺序急救。而在院外心脏骤停人群中大部分是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心脏骤停前体内尚有充足氧合,部分甚至存在濒死喘息也能提供部分通气氧合,此时维持基本循环供给大脑血供是首要目标,因此采用 C-A-B 急救顺序。


单纯胸外按压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以上心源性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过程,因此单纯胸外按压不适用于溺水心脏骤停者。




溺水复苏,人工呼吸是关键

由于溺水的根本机制是缺氧,最新的关于溺水的循证医学推荐是先进行 5 次人工呼吸,再进行胸外按压 30 次,随后 2 次人工呼吸,继之 30 次胸外按压,随后重复 2:30 循环。不但首先给予人工呼吸,而且将最初的 2 次人工呼吸增加到 5 次人工呼吸,目的也是为了在第一时间提供给患者充足的氧合。

最后,我们来认识下简单的救援工具,

是由我院退休的副院长王洪丁发明的,

在溺水救援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种救生杆长约4米,铝合金材质,拿在手上轻巧灵活。杆头位置安装了直径约为30厘米左右的钢圈,以便溺水者抓取。

当有人发生溺水,不管是拨打110还是喊人,过程都需要一定时间,可能会错过最佳的救援时间,如果这时候身边有一根救生杆的话,就能大大缩短救援时间。 2016年夏天,河道密集的仙居就在全县放置了2600根救生杆,在此次救援中,救生杆的作用也充分地显现。

就在今年的6月25日,在我院北面盂溪边有人落水,刚好有两名送餐小哥路过,立即用岸边放置的救生杆套住落水者的胳膊,成功将其救上岸,在我院作进一步检查后,落水者没有大碍。

"救生杆"不是风向标,也不是水文标志,而是用以溺水救援的,当有人落水时,请你赶快拿起它。在这里,也为救生杆的发明者,我院退休副院长王洪丁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