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 预防食源性疾病

澄迈卫生计生
食源性疾病,就是俗称的“病从口入”,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在过去五年中,平均每起食品召回对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1~3千万美元。食源性疾病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按致病因子分类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病毒性食源性疾病、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化学性食源性疾病、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含真菌毒素)。按致病机制分类为:食源性感染和食源性中毒。就我国而言,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全年均有发生,但以夏秋季发病率最高。有毒蘑菇、鲜黄花菜中毒易发生在春夏生长季节,霉变甘蔗中毒主要发生在2-5月份。肉毒杆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以新疆、甘肃地区多见,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主要发生于我国沿海省份。


随着食品生产的工业化,食品贸易和销售的全球化,现代人饮食结构的变化,使得食品更易遭受致病细菌、病毒、寄生虫或化学物的污染,从而致使全球食源性疾病日益严重。应对食源性疾病高发的问题,我国建立了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系统。《食品安全法》第十四条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第十八条规定,通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或者接到举报发现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我国需开展更多的前沿科学研究,如探索食源性致病因子的致病机制、传播方式等科学问题,对食源性致病因子开展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广泛开展食品科普宣传和教育,使大众认识到食源性疾病就在身边。


预防食源性疾病,参照“WHO食品安全五要点”即为: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此外,还要注意保持食品加工和烹调时的良好卫生习惯,清洗砧板、勤洗手,避免交叉污染,并且避免将食品在常温下放置和贮藏。



来源:健康新海南

海南省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