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公藤
丁公藤拼音名:Dīnɡ Gōnɡ Ténɡ
别名:包公藤、麻辣仔藤、斑鱼烈。
始载于《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
中毒与解救:误服丁公藤可致中毒,常出现汗出不止,四肢麻痹,流泪,心跳减慢,甚则呼吸急促,血压下降。
解救方法:1.如为口服过量,先洗胃、导泻,继则输高渗糖等利尿排毒。
2.静脉输液,保持电解质平衡。
3.对症处理,用温水洗身。
4.中药:甘草、蜜糖煎水内服。
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旋花科植物丁公藤的根、茎。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洗净,切成段,隔水蒸2-4h,取出晒干。 原植物1.丁公藤 木质藤本,长约12cm。小枝干后黄褐色,明显有棱,不被毛。单叶互生,叶柄长0.8-1.2cm,无毛,叶片革质椭圆形,或倒长卵形,长6.5-9cm,宽2.5-4cm,先端钝或钝圆,基部渐狭成楔开,两面无;侧脉4-5对,至边缘以内风结上举。聚伞花序腋生和顶生腋生的花少至多数,顶生的排列成总状,花序轴和花梗被淡褐色柔毛;花萼球形,萼片5,近圆形,外面被淡褐色柔毛并有缘毛;花冠白色,5裂,裂片长圆形,全缘或浅波状,雄蕊5,不等长,花药先端渐尖,花丝之间有鳞片;子房圆柱形,柱头圆锥状,贴着子房。浆果卵状椭圆形,长约1.4cm。种子1颗。花期6-8月。生于山谷湿润密林中或路旁灌丛中。分布于广东,广西等地。
2.光叶丁公藤 植物形态与丁公藤相似,区别点是:叶片卵状椭圆形至长圆状椭圆形,先端骤然渐尖;花冠裂片边缘啮蚀状;浆果球形。生于海拔250-1200m的山谷密林或疏林中,攀生于乔木上。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
性味归经:味辛,性温,有毒。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消肿止痛。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浸酒。外用:适量,浸酒外擦。
注意:本品有毒,孕妇忌服。
小知识:丁公藤是壮族传统用药,用于治疗风湿骨痛,系“冯了性药酒”的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