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乎数百万人的“铁饭碗”!公立医院取消事业编又有新动向
每日推送 招考信息 / 精选练习 / 备考技巧 / 考试真题 / 讲座安排
这些年,有关取消公立医院事业编的传闻由来已久。不过由于全员取消编制改革触动了医院事业编职工的“蛋糕”,牵涉利益过大,直接导致推进速度十分缓慢。
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在岗位设置、收入分配、职称评定、管理使用等方面,对编制内外人员统筹考虑”。尽管意见中未将取消事业编提上日程,但让支持改革者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尴尬
“铁饭碗”难破
近年来,社会各界有关取消学校、医院等行政机构事业编的呼声不绝于耳。在人社部2016年召开的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在介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下一步工作安排时曾透露,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部分城市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开展编制管理改革等工作。
真的有一天会彻底取消医院事业编吗?由于讨论良久而迟迟未能落地,很多“体制内”职工并不以为然,认为是“雷声大雨点小”,想要真正落地可谓困难重重。
“我的工作目标就是能够在毕业后进到一家公立医院,最好是三甲,拿到事业编。如果目标能实现,家里对我也没啥挂念的了。”在山东一所卫生专科学校护士专业就读的大二学生李悦说。她告诉记者,在她的家人看来,事业编就好比“铁饭碗”,不但工资收入有保障,而且在晋升、职称等方面更有发展。尽管也听说公立医院取消事业编的传言,但她并不担心:“传了那么久也没实施,毕竟还有那么多有事业编的‘老人’在,全员取消可能性应该不大”。
记者在国内多家公立医院走访调研发现,有无事业编的确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大家眼里盯着事业编制不放也不足为奇。
据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观察,有的事业单位“编外人员”占到一半以上,少的也有20%多。拥有事业编制除了可以在房补、户口、奖金等方面享受福利外,某种程度上还能“高人一等”。在调查中记者了解到,有的医院非事业编职工只能晋升到科长,无法升至主任及以上。有非事业编职工抱怨:“拼死拼活有时连发一袋洗衣粉都轮不到自己。”这样的思想长期存在,已经影响到了公立医院的改革步伐。
探索
改革释放利好
“我们可能是全国为数不多真正全员取消事业编制的公立医院了。”由天津开发区管委会投资兴建的三级综合公立医院泰达医院院长陆芸说。早在2010年,泰达医院就探索全员取消事业编制改革。
“如果按‘老人老办法’继续下去,取消事业编的过渡期就要长达二、三十年,转型期阵痛的代价太大了。”陆芸感慨。为了真正打破“大锅饭”的旧体制,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这位“改革派”院长经过一系列的协调,从2010年底开始,全员取消事业编制的改革大幕真正拉开。随着从2011年10月起实现全员取消事业编制,改革的成效立竿见影。
一方面,彻底改变事业编人为带来的剥夺感,创造相对平等的人才发展环境。“企业化的管理可以实现人尽其用。我选择留下来既是对自己有把握,更是看好轻装上阵改革后的泰达医院前景。”当初放弃事业编制如今已是药剂科主任的柳钢表示。
另一方面,为医院去行政化创造条件,用人机制更为灵活。全员取消事业编制只是改革的第一步,从泰达医院的经验看,更重要的是配套推进去行政化。“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套能上能下、优势劣汰、绩效考核、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陆芸说。
当然,取消事业编带来的也不尽然是利好。陆芸说,在取消事业编制后,医院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在没有编制的情况下如何吸引更多人才,“也许真到有一天所有公立医院都取消事业编后,泰达医院改革的吸引力才能释放出来”。
前景
政府尚需兜底
从泰达医院的微观案例看,没有了编制,医务人员就应通过向社会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来获得收入。医术高明、服务到位的医院自然会获得更多的收入。与此同时,剥开了编制的束缚更有利于人才流动,有进有出,公立医院都不再拥有“铁饭碗”的优势,编制也不再是阻碍人才流动的障碍。
不过,公立医院取消事业编是否就意味着要靠创收来支付转制成本、人工成本?医疗费用大增,最终的负担还是会转移至普通老百姓身上吗?这成为社会各界对于取消编制改革最大的担忧。
从已有的改革蓝图中提出的“不纳入编制管理”看,业内更认同取消事业单位编制,但保留事业单位性质。这主要是考虑到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不能完全推向市场化,还要由财政进行差额拨款。
其实,泰达医院的改革也离不开政府的兜底支持。天津开发区在先期为泰达医院采购核磁共振等大型医疗设备外,每年还给予拨款,这也是泰达医院在取消事业编后依然能确保公立性的前提。
取消事业编不意味着政府不做任何投入,公立医院还有公益性的重要社会职能,只有地方政府做好兜底保障,改革才有可能真正推广。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也曾公开表示,取消事业编后不应将医院完全推向市场,政府通过保障解除医院及医务人员后顾之忧,才不会加重“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只是单纯取消事业编无关痛痒,最关键的是要建立配套制度,给予医院充分自主权。干部任免、人力资源、财政拨款及基本业务等权力应下放给公立医院,避免其陷入疲于应付检查、调研和审批的工作模式,同时不再设置相应的机构与人员用于处理相关事务。
减少政府对医院发展的行政干预也很有必要。一些行业人士及专家呼吁,公立医院要进一步减少行政化氛围,减少将不懂医术的行政领导派往医院担任院长、副院长职务。提倡医疗专家型院长,院长大部分精力应放在医疗上。申长虹认为,在纪检部门的配合下,医院实行院长负责制能够确保管理的公开、透明。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公立医院取消事业编制改革,意味着破除原有利益格局,改革阻力不小。尽管如此,要认清公立医院事业编制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一种产物,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与现代化国家治理理念格格不入,要增强公立医院取消事业编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凝心聚力、砥砺前行,不断把公立医院取消事业编制改革推向前进。
背景资料
事业编制都有啥福利
待遇差别是核心。“编制”是各级财政部门拟定财政预算和核拨经费的主要依据。事业编制经费来源一般由国家事业费开支,只有在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同意设置的机构和核批的编制范围内,财政部门才能列入政府预算范围并核拨经费。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在编的事业单位人员中,保守估计超过400万人为医院工作人员。如果编制创新改革启动,动的将是这数百万人的直接利益。
“纳入编制就意味着吃上‘公家饭’,不但旱涝保收,而且在医疗机构再加上其他收入还是相当可观的。”北京一家公立医院负责人透露,在东部发达地区,医院事业编职工月入过万元并不稀奇。相比之下,同一家医院同一岗位的聘用制人员可能每个月只能拿五六千元的固定工资,同岗不同酬,难以起到激励作用。
相关福利也千差万别。在事业单位,有没有事业编制,医保、养老、公积金等社保也会有很大差别。与此同时,职称评定、学术地位、职务晋升也会带来很大影响。
事业编制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一种产物,已经在公立医院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铁饭碗”思想。我国卫生事业单位编制标准的制定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编制”已限制了政府财政拨款,导致公立医院内医务人员收入呈现“二元结构”。“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带来的“双轨制”让内部矛盾日益激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