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家新晋中国医药工业企业跻身百强,快看都有谁!

鑫泽源药业

百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达11.1%,全行业增速为9.9%;百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首超行业平均增速,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至23%;百强企业平均研发投入达3.6%;百强企业中有34家、全行业有57家企业获得包括美国cGMP、欧盟GMP、澳大利亚TGA、日本、WHO等在内的国际先进水平GMP认证,总数达78件;获得8个美国ANDA文号全部来自百强企业。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元年,国家经济结构日益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初显。在此背景下,中国医药产业继续保持着稳中有进的态势,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从2016年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来看,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增速较2015年均有所回升。八大子行业中,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化学药品制剂制造、生物药品制造以及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等子行业依然维持两位数高速增长。


2016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榜单在第34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上揭晓。作为医药行业的领军力量,百强企业代表着中国医药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


产业规模持续突破

入围门槛节节攀升

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的统计和分析,2016年度百强企业的整体规模延续了一贯的迅猛增长势头。按可比标准计算,本届百强企业累计实现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6809亿元,同比增长11.1%,较我国医药工业平均水平(9.9%)高1.2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入围百强榜单的最低门槛也进一步提高至主营业务收入24亿元(见图1),百强企业的平均规模正高速扩张。

集中程度日益提升

强者恒强格局显现

百强数据显示,本届榜单中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的大型企业已增至19家,同比增加3家;主营业务收入在30亿~100亿元之间的企业有56家,同比增加2家;主营业务收入30亿元以下的有25家,同比减少5家(见图2)。中大规模企业数量的增加,显示出百强企业的集中趋势愈加明显,强者恒强的竞争格局逐渐清晰,与国家“十三五”规划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产业集中度的宏观发展战略相吻合。

百强排名趋于稳定

部分企业座席更迭

百强榜单中前十强企业历来备受关注。与上一届榜单相比,前七强企业排名位次趋于恒定,龙头实力彰显(见表1)。

扬子江药业秉承“求索进取,护佑众生”的精神连续三年蝉联百强榜榜首;济民可信集团通过活跃的产业并购首次跃入前十强;齐鲁制药凭借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成功提升一个位次,其肺癌治疗药物“伊瑞可”成功上市,打破了国外制药巨头在中国的垄断格局,有力保证了自身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由于产品布局和企业战略方向不同,在新环境、新需求下,部分企业在2016年收获颇丰,共有39家企业排名同比上升。


如山西振东集团,排名提升31个位次,这得益于该公司的正确转型,在并购重组康远药业后,打造了以“朗迪”钙为核心的OTC产业链,全面覆盖西部终端市场,为主营业务收入快速提升助力。此消彼长之下,也有39家企业的排名同比下降(见表2)。

积极面对市场变化

新晋企业活力四射

本届榜单共有5家新晋企业跻身百强,分别是:吉林敖东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斯泰来制药(中国)有限公司、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珍宝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乐普(北京)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这些企业2016年实现平均营收增速18.7%,显著高于本届百强平均水平(11.1%),体现出新晋企业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夯实内部管理,积极寻求创新突破的发展状态。

 

例如乐普医疗器械坚持一贯的多元化产品路线,围绕心血管支架等优势产品,将业务扩展到制药、血液透析、慢病管理等领域,特别是体外诊断的投资布局有声有色,成为百强榜上仅有的两家医疗器械制造企业之一。


2016年,吉林敖东药业投资10亿元进行高科技制药园区的开发与建设,并引进抗肿瘤新药、国家医保目录品种生产上市,为企业发展带来新增长点。

华东地区“一枝独秀”

其他地区“多点开花”

纵览历届百强榜单,华东地区一直是优秀医药企业的集聚地。2016年华东地区云集了45家百强企业的公司总部,主营业务收入总计已破3021亿元,占据全部上榜企业主营业务总收入的44%,堪称中国医药行业的“定海神针”。


山东省自2011年至今一直占据百强企业数量第一省份的宝座,2016年共有14家企业上榜,再次成为各省份中的“领头羊”;江苏省为华东地区主营业务收入作出了最杰出贡献,实现营收1114亿元,并仍在以9%的高速持续发展,未来表现值得期待。

 

高地区集中度可以优化区域资源,实现互利合作,却也加剧了竞争。2016年这一现象略有缓解,一些充满活力的省市、地区开始崭露头角。

 

过去5年间,百强企业的分布逐渐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陆转移。从上榜企业数量看,华北增加2家,东北增加4家(见表3);从上榜企业规模看,华北正以远超平均水平的增速追赶华东地区,在百强企业总营收占比从2012年的21.1%激升至2016年的25.6%。

北京作为华北的代表省市,牢牢占据医药产业发展的领军地位,体量巨大且颇具活力。此次共有13家上榜企业的公司总部位于北京,其主营业务收入达1140亿元,增长量超过180亿元,总收入及增长量双双位列各省份之首,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冠王”。

 

在国家“振兴东北”战略的持续推进下,东北成为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2016年不仅新增吉林敖东、安斯泰来(中国)以及黑龙江珍宝岛药业3家企业上榜,而且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高达26.7%,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厚积薄发之势初步显现。

大力弘扬责任担当

企业重拾工匠精神

制药是关乎百姓健康的重要行业,要求制药企业秉承“工匠精神”,不断提升药品质量,保障药品供应。百强企业作为中国制药企业的代表,要责无旁贷地践行“工匠精神”,力推我国制药工业转型升级,促进我国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迈进。

 

积极开展一致性评价,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作为我国医药行业的中坚力量,百强企业在药品研发和生产质量管控上一直起着模范作用,多以标杆的姿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


自2016年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实施以来,百强企业就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研发能力平稳有序地开展一致性评价试验,带动整个行业积极推进此项工作。


根据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发布的企业参比制剂备案信息,截至2016年底,已有参比制剂备案数据5000余个,约30%来自百强企业,平均每家参与申报的企业申请数达18个。


申请数位居前五的百强企业分别是国药集团、辉瑞制药、石药控股集团、广州医药集团和哈药集团。企业申报参比制剂,不但可以作为药品质量和疗效的标杆,在未来药品招标采购中获得竞争优势,而且有助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加速国际化布局,践行“走出去”战略


提及国际化布局,百强当属先锋。部分企业已经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药物制剂进军海外市场,不仅开拓了我国制药行业的市场机会,更有利于提高我国整体制药水平。


这样的发展势头在如今的政策红利下空前高涨。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也是药品审批最严苛的国家,获得美国FDA的药品批文意味着得到国际市场“准通行证”。


2015年百强榜单企业仅获得3个美国ANDA文号,2016年获得文号数显著提升至8个,分别来自齐鲁制药(5个)、海正药业(2个)和石药集团(1个)。


此外,正在申请美国药品批文的百强企业还包括江苏恒瑞、华海药业等研发巨头,未来将有更多企业加入到“走出去”的浪潮中。

 

中国制药企业的国际认证也在2016年喜获丰收。百强企业已获得国际认证数达34件,占国内药企获得总数的60%以上。


认证范围包括WHO、美国、欧盟、日本和澳大利亚,全面覆盖了全球主流药品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同时获得多个国家或区域认证的企业数量高达12家,包括江苏恒瑞、齐鲁制药、海正药业、华海药业和扬子江药业集团等8家百强企业。百强企业正以卓越的药品品质撬动世界市场。

研发创新厚积薄发

投入回报良性循环

研发创新是制药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百强企业立足行业前端的必备优势。百强企业秉持重研发、重转化的理念,在各治疗领域陆续有所斩获,正以领先姿态持续带动行业整体水平提升。

 

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2016年度研发投入居于前三强的企业正大天晴、海正药业、江苏恒瑞均为历年高研发投入型企业,其研发投入均超过10%,他们在百强榜单上的名次也节节攀升,主营业务收入同比提升16.6%,显著高于百强企业的平均增速(11.1%)。


研发投入前十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提升12.5%,同样高于平均增速,表明这些企业已驶入良性循环发展的快车道,研发正成为最重要的产业升级驱动力。

 

创新工作成果显著,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从百强企业新药申报情况来看,2016年我国创新药的注册申请共821个,其中百强总体占比超过30%,可见在药品审批愈发严格的环境下,百强企业依然是创新研发重要的生力军,这也是他们成为百强企业的重要原因。


如正大天晴药业,新药申请受理号数量为27个,突破了连续两年第四的局面,坐上2016年头把交椅;齐鲁制药凭借稳定的研发实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稳居前三;海正药业是新药申报的黑马,排名大幅跃升至前五位,实现了质的飞跃。

 

从2016年企业获得临床批文情况来看,百强企业同样表现不凡。获得临床批文的218个品种中,除来自研发机构的在研品种,约有30%的品种来自百强企业。


其中正大天晴品种数14个,涉及批文25个;海正药业品种数6个,涉及批文13个;扬子江品种数5个,涉及批文13个;齐鲁药业品种数5个,涉及批文12个。

并购重组持续上演

产业集聚发展迅速

2016年医药市场并购总额达995亿元,并购企业达240家,单次平均并购金额较去年增加,并购已成为提升产业集中度最切实有效的方式。


制药业的并购案占据医药行业半壁江山,百强企业既是产业集聚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也是最大受益方,通过资源、渠道、产品线等多元化并购战略,推动企业跨越式发展。

 

并购加速资源整合,集中趋势更加明显


制药企业将最先面对强强联手、资源集中的市场变局。华润医药稳居百强榜前五,主营业务收入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4%,并购是其维持旺盛增长力的重要手段。


2016年,华润三九以18.9亿元完成对圣火药业的收购,其王牌产品血塞通软胶囊有望成为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大品种。同时,华润医药通过外延式并购战略,拓展流通渠道,加速全国覆盖进程。


同样通过并购拓展流通渠道成功的企业还有仁和集团,在经历了几年缓慢增长后,2016年增速突破20%,其在百强榜的排名升至第74位,提升15位。


仁和集团通过先后收购药房网以及数家地方连锁药房的“组合拳”,进行线上线下双布局,成为医药电商的领军企业,它也是为数不多实现盈利的医药电商企业。

 

海外并购热度不减,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


海外并购虽政策趋严,但医疗健康领域已成为最热门的领域之一。上药集团2016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高达16.9%,驱动力之一便是斥资10亿元收购澳大利亚保健品公司Vitaco 60%股权。


这是上药集团首涉保健品领域,也是中国药企收购海外公司的又一大动作。预计2017年海外并购难度会进一步增加,但制药企业及民间资本仍拥有迎接挑战的巨大热情。

营销变革势在必行

积极触网提升效率

营销是医药企业树立品牌的核心手段。随着医药流通改革如“两票制”的不断深化,医院招标方案的不断更新,“互联网+医疗”概念的不断普及,医药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医药企业正在面对一个更加完善、成熟、高要求的市场。


百强企业利用自身所长,积极求变,突破传统营销模式,利用更加灵活且专业的商业思路,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依然顺势前行。

 

“两票制”政策利好自营模式及流通龙头


结合百强数据和商务部统计,2016年医药工业百强企业中有近20家(或其子公司)同时也是医药商业百强企业,如国药控股、华润医药和上海医药,2016年不仅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分别达19.7%、17.4%和16.9%,远高于9.9%的行业平均水平,且在国内医药流通市场份额也排在前三位。


“两票制”的施行利好这些医药流通龙头企业,强大的抗压能力使其优势更加凸显,广阔的流通渠道可以进一步带动这些企业自身产品的销售,提升营销效率,促使医药工业、医药商业齐头并进、良性发展。

 

对于采用自营模式、以零售渠道为主的医药企业,“两票制”对其影响较为有限,如北京同仁堂药业凭借自有老字号品牌,依靠强大的自营体系,使其2016年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速维持在相对高水平。


修正药业也通过自有营销团队,有效避开“两票制”压力,积极利用零售渠道,取得了15.3%营收增速的好成绩。而自营模式不够成熟,主要靠传统多级代理销售的医药工业企业,将面临较大的营销模式转型压力。

 

创新营销注入活力,带来更多业绩增长


营销创新作为重点转型方向之一,也得到了部分上榜企业的青睐。为了更好地适应外部市场变化,一些企业积极利用渠道资源,深入挖掘市场需求,灵活开拓商业模式,取得了明显的业绩增长。


例如康美药业借助其新型营销模式,采用独创的中药组方销售、终端体验营销、体质养生等方式,有效拉动了医药健康消费,实现了营收的增长突破,2016年同比增速达17.7%。


同时,康美药业还率先在广东推出“智慧药房”,结合互联网技术,实现了诊疗、服务和配送的全网化,进一步深化了营销网络布局。


作为大健康产业的代表企业,深耕营销的广药白云山去年在销售网络布局方面也频频发力,其下属企业与90多家广东医疗机构开展了医院服务延伸项目合作,积极推进营销物流一体化,2016年收到了一份同比增速24.9%的满意成绩单。

 

 (本文由中国医药信息中心提供)


文 / 图 中国医药信息中心



相关话题